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摩登(一)

(2009-10-23 19:23:51)
标签:

杂谈

太久没来,几乎忘了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
废话少说,先发几篇存稿。之前为Bazaar10月刊写了专题,截稿前又赶上自己公司最忙的时段,白天工作10小时,晚上回来又写到半夜,昏天黑地,几乎以为是世界末日。还好,不管多困难的日子,终归都会过去。
现在是收获的季节,既可以领稿费,又能充实空白了很久的博客,果然是天公不负苦心人啊。

1792年,马戛尔尼领受英王乔治三世的旨意,跨越重洋,来拜访中国以及这片国土的统治者,乾隆皇帝。这个由800多名成员、数条英国皇家战舰组成的团队扬帆启航时,留在他们背后的,是一个满怀中国梦的伦敦:王后和公主在重要的宴会上穿着中国丝制成的长裙;公爵夫人和伯爵夫人的沙龙里,来自中国的昂贵瓷器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装备;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最有钱的人家,不再用法国式的几何形图案建造他们的花园,而是学起了中国式的小桥流水;一些收入并不丰厚的小贵族,无法负担价格昂贵的中国货,只好用仿造品来维持他们的社会地位;一个作家说:“中国瓷器式多么可悲的奢侈品!一只猫用它的爪子一拨,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

那是属于18世纪末的时光,整个欧洲都在为中国”发烧”。

200年后,一切似乎反了过来。

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商品占据了全国最昂贵的商场和最好的位置;有消费能力的人们,为了获得一只由法国工匠缝制的手袋而一掷万金,收入不那么丰厚的人,也心甘情愿地用两三个月的薪水去换取一个昂贵的享受;由中国人发明的制瓷工艺,如今在英国和法国的工坊里转一个身,用西方的技法画上花卉和人物,就比中国的同类们贵了几十倍;每个新娘,都希望拥有一只来自Tiffany或者卡地亚的结婚戒指……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造成的?

是我们的工艺落后了吗?是昔日的骄傲今日不再珍贵了吗?还是,我们已经丢掉了那些埋在时光和传统中的宝藏,让中国人寻找美丽的目光不得不一致地向外张望?

不,尽管时间过去了两百年,我们的工艺仍然没有落后。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云锦,拥有至今为止、唯一无法用计算机复制的制造工艺;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缂丝工艺,其复杂的制作流程和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其根本没有被仿制和伪造的可能;曾经由大家闺秀一针一线绣出来、能够令蝴蝶为之停留的花朵,如今依然被博物馆珍藏,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的衣着上却都是机器绣出的图案。

为什么,法国的洛可可艺术和装饰艺术可以成为永恒的时尚经典,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却只能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为什么寸锦寸金的中国丝织工业,在时装界总是敌不过意大利的面料?为什么连外国媒体都远渡重洋来记录香云纱的制作工艺,但制纱人自己的儿子却宁愿去做汽车生意? 

为什么拥有巨大手工艺宝藏的中国,不能在当今的时尚界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丝绸之路”?为什么,每当我们说起那些传承中华文化、开拓中国品牌的人和事时,远处似乎总有着若隐若无的悲壮高歌?中华文明的花朵,要怎样才可以灿烂而快乐地开放在当下的阳光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近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