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黄龙洞”---楹联选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龙洞,在杭州栖霞岭北麓扫帚坞中,宋时称护国仁王禅寺,祀太上老君李耳。相传南宋淳佑年间江西黄龙山有个名叫慧开的禅师来此登山求雨,山后一石突然开裂,裂口犹如“龙嘴”,汩汩喷出一股清泉,一时传说黄龙随慧开飞来,因而得名。黄龙洞是傍山垒石而成的假山石洞,确切地说,是一处独具风韵,明净清幽的庭院式园林。几经变迁,由佛寺变成道观。今已建成以“缘”为主题的圆缘民俗园。黄龙洞山门外,可见一块高4米,宽7米的“缘石”,上书一个斗大的“缘”字,似在告诉人们:人生相逢尽在缘。来到山门,两旁有:“黄泽不竭,老子其犹”楹联一副,说明黄龙洞曾经是道家胜地,晚清“西湖三大道观”之一。山门内新建的刘海戏蟾雕塑矗立在左侧水池中。右面是分别标明财缘、情缘、姻缘、文缘、仕缘、子缘的“投缘池”。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内,台上正在演出古典姻缘故事的折子戏,这就是著名的嬉缘。由山门步入二门,便到了黄龙洞的第二进游览区。内有以竹为主景的方竹园,园内新添锻铜打造的“黄龙童子”铜像一尊,正看一分为二,侧看二分为四,生动活泼,造型有趣。月老祠是黄龙洞的主景。出了月老祠,就可看到安置在岩上的一只苍劲古朴的黄色大龙头,清冽的泉水,从龙嘴源源不断地流入池内,叮咚作响。池旁石峰一座,朝龙头的一面刻着“水不在深”,令一面刻着“有龙则灵”,字体用草书书写,龙飞凤舞,意态非凡。游罢二门的景观,须走一段小小的山坡,上山可观赏另一主景“圆缘台”。
【对联选】
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大厂居士题黄龙洞山门
易孺(1874~1941),号季复,大厂居士,号季复,广东鹤山人,为黄牧甫入室弟子。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为陈兰甫嫡传弟子。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诗文,下笔即成,从不起稿。著述宏丰。
本慧开说法之场,佛与道通,重建有人追祖吉;以灵济封侯而祀,新缘旧启,联吟愧我学张丹。
——许祖谦题黄龙洞山门
慧开(1183~1260),号无门,俗姓梁,杭州钱塘人,是南宋时期杨岐派的禅师。慧开幼年出家,礼天龙肱禅师为受业师,广习经论,参学勤恪,具足了一位精进志道的大德的本色。稍长后,慧开曾在南峰(杭州城外的南高峰)石室独居禅思,前后积于六年,此后遂叩谒诸方尊宿。之后,又往来居住於隆兴府(江西省)天宁寺、黄龙寺、翠巌寺,镇江府(江苏省)的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名震一时,受到缁素四众弟子的尊敬。慧开以祈雨消灾灵验而著名。1247年,杭州大旱,宋理宗请来江西黄龙山的慧开禅师到此作法求雨。一天,忽然雷声大作,山后一石轰然开裂,状如龙嘴,泉水汩汩喷涌不停。人们以为是黄龙随慧开来解救干旱,于是便称此地为“黄龙洞”。皇帝赐金襕法衣敕封慧开为佛眼禅师,封龙神为灵济侯。◎
许祖谦,字行彬,海宁人。同盟会会员,著名报人,曾担任《杭州报》经理,浙江省议会议员、浙江省高等学堂教授。因反对袁世凯而坐牢四年,工诗文,擅书法。
春来如梦,秋来如醉;山不在高,水布在深。
——李利忠题黄龙洞牌坊
圯桥风远留黄石;古洞云深护素书。
——黄宗枝题黄龙洞黄石公大仙洞
黄龙洞山下有个著名的山洞,称黄大仙洞,祀秦朝隐士黄石公,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人讹其为金华、永康及港、澳南洋一带十分崇尚的黄大仙。黄大仙,本名为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为现中国浙江省金华县,是当地的一名牧羊小孩。十五岁时得仙指点得道而隐居赤松山。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故号称“赤松仙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传说因为炼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
月上新亭,把酒待招玄鹤至;风来古洞,倚松静听老龙吟。
——陈次平题黄龙洞黄石公大仙洞
古洞住西湖,一脉绍长春道教;故乡记南海,千秋结香火因缘。
——邓宗昌题黄龙洞黄石公大仙洞
和光同尘,上德若谷;致虚守静,众妙之门。
——佚名题黄龙洞太清殿
太清殿,黄龙洞原有灵济道院,现已不存,1995年在太清殿旧址上建月老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