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禹与《论语》

(2006-02-16 10:51:49)
分类: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论语》是唯一一部直接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的书籍。《论语》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论语》在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编定的《四书》及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均排在第一位,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它更是宋代以后知识分子必须记得滚瓜烂熟的教材,对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影响无与伦比。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可是,你可知道《论语》能够流传至今,还与一个叫张禹的人有着密切联系呢。这个张禹祖籍就在我们济源。

据《汉书·张禹》等有关史料记载,张禹,(?—前5),字子文,西汉大臣,著名经学家,祖籍河内轵(今济源市东南),父时移家到陕西蒲城。少年时从卜者游,没有家学。但成年后他到长安投入梁丘贺门下学《易》。之后他师从夏侯建学习《鲁论》,后师从王阳、庸生学习《论语》。他对经学研究颇深,便自立门户,收徒传经。西汉宣帝时被经学家推荐入朝面试, 应试为 博士。他虽然没有捞得一官半职,但赢得奉诏主考的太子首 老师肖望之的好评,说他是“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师”,由此名声大振。大约在公元前45年前后,经太子太傅肖望之 博士郑宽中推荐,张禹成为太子的经师。由于《论语》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一度遭到查禁。到了汉代,传下来的《论语》有三种版本。一是由鲁国的经师保存下来的《鲁论》,二是由齐国的经师保存下来的《齐论》,三是从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得到的用篆书书写的《论语》,因是古文本,称为《古语》。三种版本的《论语》在西汉时都有流传。张禹在研习、讲授《论语》时,通过对《鲁论》、《齐论》的反复比较斟酌,将两种版本整理为一个本子《论语章句》。关于张禹整理《论语》的经过,宋人邢昺在《论语注疏》中有如下叙述:“安昌候受《鲁论》于夏候建,又从王吉、庸生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候论》,最后而行于汉世,禹以受成帝,后汉包咸,周氏并为之章句,列于学官。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三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嫣”。但张禹整理的《论语》并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他更没有因此而受到汉元帝的特别赏识,在做了几年太子的老师后,便被放至东平国任内史。

公元前³³年,他教过的太子,汉成帝刘骜即位后张禹时来运转,他被年轻的皇帝召回长安,身份也立即变成了“太子师”。加之另一位太子师,讲授《尚书》的郑宽中不久病逝,张禹作为皇帝唯一健在的老师,收到了相当的敬重,不断加官晋爵。几年内,他先任尚书,后为丞相,又被封为安昌侯。由于张禹地位显赫,特别是经他整理的《论语章句》被汉成帝在诏书中一再引用,所以书为人贵,广为流传,为当时儒生所尊奉,读书人多从张禹。他整理《论语章句》被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又依据《张侯论》,并参考《古论》,为《论语》作注,至此,汉代流传的《论语》三种版本合而为一,并一直沿传到唐、宋、元、明、清。无论是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唐代韩愈的《论语笔解》,还是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近现代各种《论语》的注解本,其依据的都是《张候论》。

但历史上的张禹“为人谨厚,性奢侈。时外戚专权,禹以帝师之尊,唯诺逢迎,但求富贵。”尽管如此,张禹整理订正的《张侯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论语》结集史上的重要路标。它合并了《鲁论》、《齐论》两种传本,求同存异,从篇到句重新订正,特别是在以经学作为统治思想的汉代,它对确立统治思想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礼战  原发表于《济源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