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考试改革——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不一定近人意
(2013-10-24 10:59:12)
标签:
英语考试改革应试教育教育 |
分类: 宝贝如意 |
因为家有一吨半,而且,我还是个很想让孩子自由发展,目前教育诸多弊端很纠结的妈妈。所以,对近日来英语考试改革有一点感想。
昨晚,如意拿回两张历史以来成绩新低的试卷,一张语文、一张数学。数学是审题错误,我认为是如意开学以来学习状态不紧张造成的,因为初中有了着落,学习态度放松。为此,我严厉地批评了她,不是因为分数,而是因为态度。
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她还是很在意的。而且有史以来被老师和同学推选为小队长(终于在小学毕业前带上杠杠了,这点比妈妈强,从没带过杠,上学至今当过的职务只有课代表),老师对班干部的要求首先就是学习态度要认真,这一点我赞成。
如意语文单元测试一道题判断题是:“大吃一惊”的惊字的意思是“惊讶”。全班同学都判断为“正确”,标准答案是“错误”,因为这个词在新华字典里解释,惊的意思是惊恐。
这就是中国式考试!这也让我联想到正在改革的“英语考试”,如果不是考察语言应用、能力,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要考试存在,学生就学不会真的本领,不论它的分值高低。
记得高三那年,教我们政治的老师,据说现在去教委当领导了,开学第一课就告诉我们:高中一年和二年,政治课是在讲知识,高三他是在讲试卷,他讲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高考试卷的答案。当年的应试教育还主要集中在高三,现在却是12年都应试了。
老公近来再看一些国外医科大学的教科书,这之中恰巧有美国医学院的考试题目,老公也是感想颇深。他说,他们当年大学考试,如果考人体的血管,可能就是画个图让你标出血管的一些名称、特点。可是他看到的考试题却是:这个器官的血管名称、特点都已经标在试卷上了,让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这个部位发生了**病变,血管会怎样怎样。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当年学三角函数,各种公式烂熟于胸,可是据说国外学生考试,这些公式是印在试卷上的,重要的是考察你的运用公式的能力。
只要我们考试的内容不改变,不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是些死记硬背(比如那个大吃一惊的惊字解释要背下新华字典),分值改为多少都拯救不了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状态!
前天晚上,如意预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在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上划线,让孩子们写体会。我问有标准答案么?如意说有。这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一个人看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电影
体会怎么能相同呢,怎么能有标准答案呢。更何况这篇文章是预习,孩子对鲁迅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太多的了解,怎么可能知道“鲁迅先生话里的到处都黑压压的,四处碰壁”(没背下来,大概是这个意思,原话里有黑和碰壁)中为啥黑,为啥不点灯?如意就是这么问我的。我告诉她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黑和碰壁是隐喻,不敢说当时的社会黑暗,老百姓没有活路。
如果这篇文章让美国孩子学习,他们会怎么学呢?我是在应试教育思维中长大的,真的想不出。
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美国三年级孩子的语文课本,给如意当外语课外书来读,课本上没见到类似的习题。
正如之前媒体报道,上海有学校对老师要求,判试卷的时候,错题不要打叉,而是画圈。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孩子也没那么脆弱,恰恰是,标准答案太唯一,孩子看到卷子上满是叉或者满是圈,才会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