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的中国人
(2010-12-06 17:17:03)
标签:
杂谈 |
有感于《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家里一直订阅《三联生活周刊》,原本是每本必认证阅读的,不知从哪一期开始,我渐渐得没有时间把书上的80%的文章看完了,而且连每一期的核心专题也是看看大标题。
但是,第599期,科学家的摇篮 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我认真阅读,感想颇深!
其中最触动我的一篇文章是《休·赫尔:人人都是钢铁侠》
这是一位7岁开始攀岩,17岁那年,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他双脚被截肢的“不幸的人”。在我们眼里,或者说中国人眼里的不幸,在美国就没那么不幸了。他因此开始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成为MIT的一名科学家。
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
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我相信每个奥运冠军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智商,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一个7岁到17岁(刚好是小学到高中这十几年),都在刻苦训练攀岩、爬山,没时间也没精力去上奥数、英语、写作、阅读课外班的孩子,是不可能在双腿截肢后,考上大学的,更别说世界所有理工科学生都向往的MIT了。就是清华也不敢想呀!就算被大学破格如取,也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因为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太深了,太专了。有些东西可能留到大学里学习更好。可是中国不行,那高考就没得考试内容了!拿什么难为考生呀!
而休·赫尔因为要为自己制造一个能够爬山的假肢,从此迷上了物理学,在MIT获得电子工程学位。是美国的在大学前相对宽松的教育体制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宣传栏里写着: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的价值取向注定我们中学是重理轻文的,注定培养的人是给科学家打下手的。上周四见到一位学医的同学,五年医科大学本科毕业,没做一天医生,今天已经是北京很大的一家连锁汽车4S店的总裁。他知道我公司即将投产的产品的主芯片受制于日本和韩国,也感叹道,泱泱大国,却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可悲呀!
我们都是那个培养工程师的摇篮里出来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在政府机关也已经多人是处长以上级别了。还有一位是香港著名主持人经常要访谈的嘉宾。可是却没有一位将来能够成为科学家,而工程师倒是不少!在IBM、微软、华为打工的工程师很多哦!
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能够有不被束缚的创造力呢?我觉得我只能用我微薄的力量去保护我的孩子们,可是却不能保证他们不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