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朱强艺术人生的发展中,给人一种启示。流派该如何继承?
朱强初出茅芦在瑩屏亮相时,给人感觉扮相英俊,台风很正,但他那条宽厚又韻味十足,略带沙甜的嗓音似乎与马连良先生的唱法相距甚远。这种近乎《云遮月》的嗓子如走余杨派路好象更合适,当时感到可惜了!
时隔数秋,中央台连续播放朱强的《三娘教子》和《打侄上坟》,欣喜地看到朱强学马的进步。他没有死学馬的发音吐字及表演的一招一式,而在刻画人物上追求神似,从最不象马派进而内在气质上贴近马派艺术,这种学习继承流派的方法,受到广大戏迷的赞赏。
记得在旧资料上看,谭鑫培去世后学谭最象的是他女婿王又宸,亦步亦趋,象者全象,最后因嗓音单薄无力创新被当时学谭最不象的余叔岩全面赶超。一时间由学谭而自成一家的余派横空出世。
朱强师承张学津,学津把余马二派精华有机揉合。从《箭杆河边》的反二黄起注定学津是一位不可多得好角儿。朱强在学马过程中把学津老师的优秀继承法延伸发展,这给京剧事业的同事和戏迷朋上了深动一课。
2018年08月7日
于上海


前一篇:这几天微信里建了很多新的粉丝群
后一篇:微电影剧本《圆梦》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