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昆曲大师 张洵澎 女士
(剧照来自网上)
隨想录(23):在南宋戏曲形成初期,多种技艺交汇,成了相对的‘大杂烩’形式。从此戏曲也就走上了漫长又艰难的综合戏曲化之路。
戏曲史上,宋元杂剧是探索性的过渡期。直到二百年后的昆剧出现,戏曲的部份类别技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特色。就是剧奇、词美、曲雅,载歌载舞、歌舞并重。但平心而论,昆剧的主要行当,在几百年的旧时代封建礼教幻束下,只是维持了‘歌重舞轻’的一贯表演方法,絲毫看不到‘唱做并重’的表演。甚至在人物走向生命尽头,仍是激烈追求着爱情的场景中,唱是惊天动地,做却动得有限。
这种‘歌舞并重’剧种特色不完善的现象,终於在昆剧主要行当的‘闺门旦’上有了根本突破。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六三年。风华正茂的張洵澎在其恩师朱传茗的授意下,去杭州向姚传芗学习《寻梦》。这段约四十分钟的,她只是觉得不停地唱,动作较简单。时隔十五年再见姚老师时,她终於鼓足勇气提出,让《寻梦》舞劲起來。开明的姚老师,当即表态;好,改。从此她乐此不疲、一发而不可收拾,终於开拓了闺门旦‘歌舞并重’之路。
大凡开拓者都天赋与勤奋并行、智慧和坚韌同在。而就艺术而论,在敬业的前提下,天赋却是首身要的。张洵澎的体质协调性,可谓是文戏演员中最上乘的,有些方面和武戏演员也有得一比。她脚下动如脱兔,身上舞似彩蝶。她的动作准确性,尤如机械。松弛有度。起手必定靠手和腕协动舞起,肩部绝对保持放松,所有动作依次传递舞动不差分毫。加上会说话的眼神,肢体语言瞬间灵动了起來。关键还在於大量的过目难忘的新创大幅度动作和强烈的舞台调度等手段配合,使得歌舞并重更加名符其实。当剧情高潮时,她双肩经常完全打开,甚至幅度大到直达头顶正上方。还有两条手臂贴着身体两侧,輪流不断上下转动。这种动作简直匪夷所思,却仍然舞动得很美,仍然让人们看到了,剧中人的热切过程…………。
她的这些拓展作为,赢得了内行的一致好评。文化部行文点名要她上北京演出《寻梦》。京剧名家童芷苓专门向她学了此剧,还在美国演出过。观众看完戏后到后台示谢,她的学生遍及国内外……。昆剧特色,文武并重的完善决不是个人之事,在她來说,当初只是想动起來,改变冷清局面,让‘冷戏热唱’起來。但其实做了件拓展昆剧特色的大事,其性质和王芝泉开创昆剧武旦一样,都是有足夠资格载入昆剧史册的!!!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