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解放日报】黑头发的观众多起来了

(2015-07-26 08:41:59)
标签:

解放日报

上海京剧院

京继人

分类: 关于京剧
黑头发的观众多了起来
——上海京剧院用流行元素语境与年轻人对话
  ■本报记者 钟菡

  8年前,如果你走进逸夫天蟾剧院看戏,会发现满场都是白头发,黑发人的比例相当低。但如今情况大为改观,不久前结束的上海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前两轮演出中,黑头发的比例已经达到六成。青年观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个“黑白配”变化的背后,上海京剧院到底有着怎样的坚持和创新?

  教一节课,比唱全本“杨子荣”还累

  从2007年起,上海京剧院推出“京剧follow me 时尚课堂”,从最初的7名学员逐渐发展到每学期拥有300多位学员同时学习,其中90%学员为“两白”(即初次接触京剧的“白丁”和“白领”),到现在已经是第16期了。
  第一期follow me的学员陈宜如今还在课堂坚守,在她眼里,每周两小时去学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陈宜还记得,自己学的第一出戏是梅派的 《贵妃醉酒》。第一期follow me 只开了两个班,一个京班一个昆班,京班的老师金蓉曾为上海京剧院演员,退居二线后任上海京剧院艺校教师。“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老师会根据我们的实际条件适当放低难度。到了学期结束时,大家多少都会有些样子了。”
  从第二期以后,follow me的课程类型逐渐丰富,任课老师也逐渐增多,其中不乏王佩瑜、蓝天、傅希如、田慧等当红演员。教花旦的金蓉此前一直教小朋友学戏,上课循循善诱;教老生的杨鸿康会拉胡琴,能边教边给学生伴奏……每位老师性格特点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教法。对于不少退休后在戏校任职的老师来说,由于已经有教学经验,对课堂定位比较明确,不会给这些“半路出家”的学生有过高要求。而一些后来加入的“明星老师”尽管态度同样认真,不少人在一开始却碰了钉子。京剧演员蓝天进团不久就开始担任follow me的老师,但一开始由于没有教学经验,面对一群“白坯子”学员,上课格外卖力气。“两小时教下来,嗓子都快扯破了。我就跟领导说,我恐怕教不下来,教完一节课,比我唱一出全本《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还累。”
  首次体验“教学感觉”的王珮瑜也是如此。王珮瑜那时才30岁左右,年少气盛,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在王老师的课上,她要求每个字都唱到位,每个音都送到点,而且她的耳朵特别好,我声音很轻,她都能听出我唱错了。为了应付好课堂,回家后,我还要再听录音复习。”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很累,渐渐地王珮瑜也想通了,在第二期的课堂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课堂结缘,学生帮老师推广宣传

  “文韬武略——上海京剧院2015蓝天系列专场演出”6月初在逸夫舞台结束了首场演出 《伐东吴·捉潘璋·连营寨》。在演出前,会有志愿者在门口向观众发放明信片,上面除了印有演出信息,还有“曲京人京剧艺术工作室”的关注方式。
  “曲京人”是个微信公众账号,“曲京”谐音取经,意思是向前辈学习,蓝天是工作室发起人,成员则来自follow me蓝天班的学员。“曲京人”原本是配合蓝天专场演出建立的,但推送内容不仅限于蓝天个人,涵盖京剧整体的历史、文化、名家名作等。“曲京人”策划人钟冠介绍,在follow me 学习时,班上的同学经常跟蓝天交流,大家都对京剧剧场上座率低、观众老龄化等问题有突出感受。作为青年演员,蓝天希望承担一些推广普及京剧的责任,但京剧院里的演出机会比较平均,很多想法难以真正实现。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碰巧,学员初曰国是位私人企业家,凭着对京剧的真诚热爱,他决定作为出资人帮助蓝天做一些系列专场。早在2013年,王佩瑜就做过专场演出的尝试,在京剧戏迷中起到了很大反响,而且借由“粉丝效应”吸引了很多新观众。初曰国、钟冠等蓝天班的学员也希望通过专场推广的方式,吸引更多不熟悉京剧的观众走进剧场。
  蓝天班的学员以中青年为主,来自各行各业,分别可以从几个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钟冠从事戏剧制作和交流工作,也做营销策划,因此担任起了团队策划和公关的角色。资深金融人士董建明担任票务管理、后勤,80后设计师李煜瑾负责宣传视觉设计,传播专业毕业的程思煜负责媒体内容,青年摄影师“秦钟”提供摄影支持。此外,参加过蓝天班的所有学员组成的“蓝京灵”大团队,也会在一些具体活动上提供支持。
  去年的蓝天系列专场演出大获成功,票房基本卖满,相对于蓝天以往的票房,上座率提高了至少40%,这一成绩让“曲京人”大受鼓舞,计划将专场继续做下去。蓝天觉得,自己的系列专场能够成功,离不开上京“一棵菜”的精神。“生旦净末丑,那么多群戏,不是我一个人挑班就能唱下来的,必须得靠我们这个大集体。”在首场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里,尚长荣、金喜全和严庆谷等艺术家献演,给首演赢得“开门红”,攒足了人气。

  呼吁更多京剧“继承者”加入“京继人”

  “曲京人”只是一个缩影,从Follow me中培养出了几百位学员,其中不乏对上京积极支持的热心人,他们与京剧结缘,一起来做普及推广工作。傅希如的学生卢雯、徐渊等在帮他打理自媒体“如果爱”,卢雯已经成为了上京的御用摄影师,经常台前幕后义务拍摄作品。董洪松也在学员帮助下建立起自媒体“净松堂”,此外还有不少班正逐渐形成团队,培养合作默契,等待时机成熟时共同发力。
  为宣传推广上京建院六十周年“青春之歌”系列演出,follow me的学员们又在出谋划策,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如今,这批热情的粉丝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京继人”。“京继人”是上海京剧院在“follow me时尚课堂”和“京剧明星公开课”等一系列的普及推广京剧艺术的文化品牌的基础上,结合大批“京剧志愿者”积极投入普及传统文化的现状而推出“升级版”项目。“京继人”以青年戏迷群体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年京剧演员演艺事业的志愿者、经纪人,同时又是京剧艺术的“继承者”。据悉,此次“青春之歌”演出季的整体宣传策划、演员宣传照拍摄、线下推广活动的策划和执行都将由“京继人”团队主导完成。在实际运作上,上海京剧院将从经费、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给于“京继人”团队支持。
  “京继人”文化推广品牌的推出也正是在“一团一策”实施意见中“国有院团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的指导下,上海京剧院在思考“如何在未来发展中‘练眼光’、‘练运行’、‘练推广’”中所做的一次探索与尝试。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传统文化的繁荣必须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发展全局,不仅需要台上的从业人员在技艺上的继承,更需要台下的观众与市场的不断开发与继承。“我们呼吁更多的京剧艺术的‘继承者’加入到我们‘京继人’的团队中,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群体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用最流行的元素与语境与年轻人对话,并通过他们将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到有文化自觉的群体中,从而提升京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
原文网址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7/26/content_115966.htm

请保存下面图片的二维码图片到手机图库,然后打开微信的二维码扫描,选择从手机图库调入二维码

pi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