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那九年》连载 · 五
2015-04-25 社长 瑜音社
自从开始写《那九年》戏校生涯回忆录,很多朋友问我“这是要干嘛?是要出书的节奏么?”我自己也问自己,要写到什么时候?能记得的都要写出来吗?其实,我自己也并不知道。那九年是人生中一段非常珍贵的岁月,许多老师已经离世,许多同窗已经改行,而还在一起的寥寥十几人,如今也是结婚生子,各有天地了。我们总是想凑齐了聚个会,聊它个天南地北,却也实在是难以如愿。有时不免感慨,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成长吧,一路上人来人往,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发了四篇小文以来,意外的“炸”出了不少潜水的戏校同伴,也许就是文章里的哪一句话,唤起他们了青春回忆。就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漫无目的,肆意闲逛,但愿有一些愿意陪伴我们的人,就这样静静的读一读吧。
1993年11月的一天,我跟随王思及老师去“国际票房”活动,国际票房是当年上海滩票界著名的会场。并不是因为场地豪华,而是参与者群体的豪华:理事长汪道涵先生;副理事长李储文、舒适、程十发、程之等先生;名誉顾问陈沂、俞振飞、陈从周、卢文勤等先生;思及老师是副干事。那天我把学了不久的《文昭关》连唱带演的练习了一遍,博得了程之先生的大加赞赏,怹特别夸赞了思及老师的教学思路,并说这是怹听到的《文昭关》最好版本。程之先生当时正在策划纪念怹的父亲程君谋先生(谭派名宿,被誉为票界谭鑫培)的诞辰演出,又逢原计划出演《文昭关》的梅葆玥老师因病回戏,程之先生即与思及老师商议,由我顶上,开锣唱一折《文昭关》。
来不及修改的戏单上还是写着“梅葆玥——伍员”。
时年15周岁的我,接到这样一个与众多名家前辈同台的任务,既忐忑又欣喜。演出前的几天,程之先生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梅葆玖先生一行,也叫上了我。葆玖先生一入座就特地多看了我几眼,程之先生立刻向梅先生介绍我说:“这是戏校二年级的学生叫王珮瑜,女孩儿学老生,拜过范石人兄(范石人,我的余派老生启蒙老师),现在是思及的学生,这次临时叫她替葆玥老师演昭关。”听完介绍,梅先生饶有兴致的评论起我的长相:“看这孩子脑门儿长得多好,人中也长,挂髯口好看呢!真有点儿像孟小冬。。”被大师点评,羞得我脸红一阵白一阵,傻傻呆呆。
几天后迎来了演出。兰心大戏院坐落在长乐路、茂名路口的一个老剧场,座儿不多,唱戏可舒服。当天下午,早早来到剧场,走台化妆静默。梅先生也很早到了剧场,带了他的高档相机,给我各种拍。。七点一刻准时开戏,我开锣顶场上,虽然此前彩排过多次,但公开演出还是首次。此时思及老师除了给我化妆扮戏,还得把场嘱咐,一边给我饮场(喝水)一边还在用手势眼神叮嘱演唱的劲头。就这样在“长锤”(锣经)中出场亮相了,我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按照学习时的规范完成着。对于一个刚入科的孩子来说,还完全谈不上演戏刻画人物,而是全然的模仿老师的举止、做到老师的要求,所以那时的演出,就是一种“完成”,尤其是“一轮明月”中“十三一”的完成,博得了可堂彩声。观众还并不熟悉这个小演员,但很熟悉她的老师——王思及,这场《文昭关》更像是思及老师教学的一场公开汇报,是公众对他个人艺术审美、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结果当然是成功了,是我们师徒二人携手的第一次成功。。演出后,梅葆玖先生把“上海出了个余派小老生”的消息带回了北京。
这次演出的幕后推手程之先生是一位大票友,博学笃志。尤其对京剧研究颇深,热心传播谭派艺术。不仅能唱老生,还能演花脸,拉琴导戏,无一不专。然而为了策划纪念程君谋先生的诞辰演出,积劳过度,一年后的春节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先生对我提携抬爱,成就了我少年时期的舞台梦,至今难忘并感恩。而这一段忘年之缘,也在二十年后以另一种面貌重新续上了。2013年初,我结识了谭余派名票李锡祥先生,有机会潜心向锡祥先生问艺,并成为忘年之友。2013年4月我首演了李锡祥先生亲授的谭派名剧《朱砂痣》,此剧正是李先生早年向程君谋、苏少卿、罗亮生等先生求教所得的珍贵版本。我演出的当天,盛邀程先生的家人光临,也表达了我对程之先生的缅怀与敬仰。


2015-04-25 社长 瑜音社
自从开始写《那九年》戏校生涯回忆录,很多朋友问我“这是要干嘛?是要出书的节奏么?”我自己也问自己,要写到什么时候?能记得的都要写出来吗?其实,我自己也并不知道。那九年是人生中一段非常珍贵的岁月,许多老师已经离世,许多同窗已经改行,而还在一起的寥寥十几人,如今也是结婚生子,各有天地了。我们总是想凑齐了聚个会,聊它个天南地北,却也实在是难以如愿。有时不免感慨,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成长吧,一路上人来人往,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发了四篇小文以来,意外的“炸”出了不少潜水的戏校同伴,也许就是文章里的哪一句话,唤起他们了青春回忆。就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漫无目的,肆意闲逛,但愿有一些愿意陪伴我们的人,就这样静静的读一读吧。
1993年11月的一天,我跟随王思及老师去“国际票房”活动,国际票房是当年上海滩票界著名的会场。并不是因为场地豪华,而是参与者群体的豪华:理事长汪道涵先生;副理事长李储文、舒适、程十发、程之等先生;名誉顾问陈沂、俞振飞、陈从周、卢文勤等先生;思及老师是副干事。那天我把学了不久的《文昭关》连唱带演的练习了一遍,博得了程之先生的大加赞赏,怹特别夸赞了思及老师的教学思路,并说这是怹听到的《文昭关》最好版本。程之先生当时正在策划纪念怹的父亲程君谋先生(谭派名宿,被誉为票界谭鑫培)的诞辰演出,又逢原计划出演《文昭关》的梅葆玥老师因病回戏,程之先生即与思及老师商议,由我顶上,开锣唱一折《文昭关》。
来不及修改的戏单上还是写着“梅葆玥——伍员”。
时年15周岁的我,接到这样一个与众多名家前辈同台的任务,既忐忑又欣喜。演出前的几天,程之先生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梅葆玖先生一行,也叫上了我。葆玖先生一入座就特地多看了我几眼,程之先生立刻向梅先生介绍我说:“这是戏校二年级的学生叫王珮瑜,女孩儿学老生,拜过范石人兄(范石人,我的余派老生启蒙老师),现在是思及的学生,这次临时叫她替葆玥老师演昭关。”听完介绍,梅先生饶有兴致的评论起我的长相:“看这孩子脑门儿长得多好,人中也长,挂髯口好看呢!真有点儿像孟小冬。。”被大师点评,羞得我脸红一阵白一阵,傻傻呆呆。
几天后迎来了演出。兰心大戏院坐落在长乐路、茂名路口的一个老剧场,座儿不多,唱戏可舒服。当天下午,早早来到剧场,走台化妆静默。梅先生也很早到了剧场,带了他的高档相机,给我各种拍。。七点一刻准时开戏,我开锣顶场上,虽然此前彩排过多次,但公开演出还是首次。此时思及老师除了给我化妆扮戏,还得把场嘱咐,一边给我饮场(喝水)一边还在用手势眼神叮嘱演唱的劲头。就这样在“长锤”(锣经)中出场亮相了,我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按照学习时的规范完成着。对于一个刚入科的孩子来说,还完全谈不上演戏刻画人物,而是全然的模仿老师的举止、做到老师的要求,所以那时的演出,就是一种“完成”,尤其是“一轮明月”中“十三一”的完成,博得了可堂彩声。观众还并不熟悉这个小演员,但很熟悉她的老师——王思及,这场《文昭关》更像是思及老师教学的一场公开汇报,是公众对他个人艺术审美、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结果当然是成功了,是我们师徒二人携手的第一次成功。。演出后,梅葆玖先生把“上海出了个余派小老生”的消息带回了北京。
这次演出的幕后推手程之先生是一位大票友,博学笃志。尤其对京剧研究颇深,热心传播谭派艺术。不仅能唱老生,还能演花脸,拉琴导戏,无一不专。然而为了策划纪念程君谋先生的诞辰演出,积劳过度,一年后的春节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先生对我提携抬爱,成就了我少年时期的舞台梦,至今难忘并感恩。而这一段忘年之缘,也在二十年后以另一种面貌重新续上了。2013年初,我结识了谭余派名票李锡祥先生,有机会潜心向锡祥先生问艺,并成为忘年之友。2013年4月我首演了李锡祥先生亲授的谭派名剧《朱砂痣》,此剧正是李先生早年向程君谋、苏少卿、罗亮生等先生求教所得的珍贵版本。我演出的当天,盛邀程先生的家人光临,也表达了我对程之先生的缅怀与敬仰。



后一篇:傅希如粉丝群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