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珮瑜:《那九年》连载·三(转发)

(2015-04-25 14:21:48)
标签:

王珮瑜

那九年

瑜音社

分类: 关于京剧
《那九年》连载 • 三
2015-04-20 社长 瑜音社

       进校时,由于王思及老师向校领导力荐,我才得以进入戏曲学校。也因此,思及老师在众多舆论的压力下,下了一场很不保险的赌注。我和思及老师的缘分,也由此开始。在92年以前,思及老师曾经在戏校资料室工作,也是张文娟、张少楼两位名师的助教,又以文化广场京剧茶座创办人的身份,结交了许多伶票友人。在圈内以其热心、正直、钻研余派著称。92京剧班,是思及老师正式担任专业课教师的第一班,我也是他第一个专业学生,同组的还有傅希如、李笑阳、戎兆琪等同学。

       入校学的第一出戏,就是《文昭关》,二黄慢板以一轮明月之“十三一”为特色。思及老师可谓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杨派唱绝的文昭关以外,另辟一个路数,以张文娟先生(上海坤生翘楚,现居美国,九十高龄)的演出版本为主,加以汪(桂芬)派高亢跌宕的声腔处理,听起来别有韵致。尤其对于当时初学的我们来说,打破流派框框,“以戏带功”,奠定了口法和行腔的基础。“十三一”的唱法,相传是余叔岩先在“小小余三胜”时期常用的唱法,后来艺术风格逐渐趋于成熟便放弃了。但这一脱胎于“满江红”的行腔特点被不少后学者关注并沿用,我学的这一版《文昭关》就以“十三一”为一大亮点。

       学了一个学期,就在文化广场二楼的大排练场彩排,化妆是思及老师亲自上手,彩裤靴子都不会穿,由服装老师帮忙系裤带鞋带。刚会个一出半出,一心就想扮上戏,蹬上厚底儿,戴上髯口。戴髯口,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实在是太帅太好看了。那时在学校可没有私房行头,服装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统一安排服装和盔头,《文昭关》需要三幅髯口(黑三、慘三、白三),在台上可以换戴三次,别提多有多期待了!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公用的髯口谁都可以戴,日积月累难以清洗,一股陈腐的臭味熏得我一出场几乎忘了词。下来以后,思及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想要不戴臭髯口,你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多么刻骨且滑稽的记忆啊,多年来我也这样告诉我的学生,只有成了角儿才能免受那些芸芸众生里的委屈。。
pic

看:首次彩排《文昭关》——在破旧的教室里化妆,穿衣,做鬼脸,当时还没被熏,还能得瑟。。

未完待续~
阅读 76644举报

pic

pi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