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珮瑜:《那九年》开篇(转发)

(2015-04-25 14:13:55)
标签:

那九年

王珮瑜

瑜音社

文化

分类: 京剧王珮瑜
2015-04-07 社长 瑜音社
前言

       1992年——2001年,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整块时间。很多人对旧时代京剧科班的印象来自于电影、小说、传记、以及老者们的口述,那些伴随着苦痛、艰涩、灰暗的记载,多少影响着后人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认识。在科班里的日子苦不苦?当然苦,但是多年以后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却都是各种乐趣与成长。人生最好奇的年纪,最依赖于人的年纪,都在这里度过了。
       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会在他青少年的时期,把他送去当兵,或者送去戏校。只有在一个相对平等、封闭、绝望的环境里,人才会不得不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并且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以及服从纪律。我们都承认,军事化的寄宿生活,几乎都是粗暴野蛮的,我们不断的挣扎叛逆,踏着自己的脚印一步一步长大成熟。
       当然,我没有儿子,但我自己有那一段珍贵的九年。在许多人眼里,我已经够幸运的了:在一个成功率和成材率都极低的行业里,吃并不算多的苦,得到的却是丰厚的回报。我绝不否认自己的幸运,也绝不夸大自己的苦难,只是分享那九年里难忘的故事给你们听,关于专业、老师、同学、校园、宿舍、青春。。
一、入校

1992年,我正值初中二年级,在苏州第二十一中学念书。此前,我已经开始了京剧小票友的旅程,先习老旦,后改老生,并且有缘一次性归入“余派”。上海戏校时隔十年,再一次为开设京剧班,面向全国招生。当时我跟随范石人先生学习余派声腔,在复兴中路文化广场的星期天京剧茶座认识了王思及老师,也得知了戏校招生的信息。我当时会唱“空城计”和“珠帘寨”两段戏,调门有正宫半。王思及、邱正坚、翁思再几位老师在场,随即把“这个苏州小姑娘唱的不错”的消息转达给当时的戏校校长杨振东先生。不久我就参加了戏校的统一考试:腰腿、形体、声乐、模仿、笔试,一一通过。但是发榜的当天,被告知戏校不能录取我,原因是建国以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上海戏校考委会再三斟酌,还是决定不能冒险。
        消息传出的当天,我在范石人先生的儿子范文硕老师(著名琴师)家里,同时在场的还有范老、王思及、邱正坚、翁思再几位老师。大家纷纷出主意,要在正式发布录取通知前,最后再努一把力。我当场写下一封信,大意是“喜爱京剧,我心已决,不论成败,都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京剧事业”的悲壮愿望,请我母亲带信去找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马博敏老师。转天上午,母亲在巨鹿路文化局门口静候三个小时,终于见到马局,把信交出;当天的新民晚报,由翁思再老师登出一篇题为“上海戏校破格招收女老生”的新闻,专门为我破格入校制造舆论;王思及老师也在同一时间向戏校领导作出了承诺,由他担任我的主教老师,确保专业上不出纰漏。。主客观都具备了足够的诚意,几天以后得到了校方的回复:以培养师资后备入校,观察一年,如果跟不上进度,甄别期内可以劝退。就这样,上海戏校92京剧班一共入校了54名学生,我就是第54名。
       这几位在我入校时给过大力帮助的先生和老师,许多年来也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他们对一个没有梨园背景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小孩子,愿意提供无私的帮助,并且在这个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投入无私的关爱,不得不说,天底下还是好人多。
(未完待续)
pic
pi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