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角色见于传统剧目《将相和》等。http://xiqu.cntv.cn/2014/09/30/ARTI1412035177414539.shtml
--------------------------------------------------------------------------------------------------------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负荆请罪老廉颇
---霍建瀛
廉颇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赵国的名将。他是京剧《将相和》中的主角。
这出戏的素材源于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天下,在连年的战争中,建都于今陕西省中部咸阳的秦国逐渐强大,严重地威胁着其他六国的生存。廉颇是赵国(建都于今河北省邯郸)的军事统帅,他智勇双全,战功累累。
公元前283年,他指挥讨伐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东北部)的战争大获全胜,被赵王封为上卿。蔺相如是一个年轻的后起之秀,虽出身寒微,但才华和胆识过人。后来他官拜上卿(相当于丞相),位在廉颇之上。对此,廉颇十分不服气,因而将相失和。
司马迁在列传中,抓住了三桩突出的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和好)来叙述将相从失和到和好的经过。完璧归赵说的是秦国之君昭王闻知赵国得到了稀世珍宝和氏璧,欲占为己有,谎称愿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携璧前往秦国处理这一棘手的难题。在秦庭上,昭王拿到宝璧后,绝口不提割城之事,相如用计又将宝璧拿到手中,义正词严地要秦王履行诺言,否则,他将不惜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宫殿的柱子上。回到馆驿后,他命随从化装潜行连夜将璧送回赵国,
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因而被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赵两国国君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聚会。酒席宴上,秦王提出要赵王为其鼓瑟助兴,以此来羞辱赵国。蔺相如见状后手持盛酒的瓦器走到秦王面前,要求他为赵王击缶。秦王大怒,相如表示如不肯击,将“以颈血溅大王”!秦王被逼只得一击。相如不惜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归国后,相如的无谓精神和卓越才能,深得赵王赏识,被封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右(中国古代以右为上)。
廉颇认为:“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且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为避免与廉颇冲突,相如常称病不朝,在街上相遇时亦引车避匿。这种作法使很多人感到不解,蔺相如的部属也觉得跟随这样胆怯的主人脸上无光,要离他而去。相如向他们解释说:秦王如同虎狼,比廉颇厉害得多,我尚且不怕,不顾生死同他抗争,何惧廉颇?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对赵国贸然用兵,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将军两个人在,我二人如果发生冲突,两虎相争,必将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进犯赵国,相比之下,个人的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呢?
廉颇闻听此言,恍然大悟,深悔自己心胸狭窄,愧对相如。他立刻袒胸露背,身负荆杖,前往相如府上请罪。相如深为老将军的坦率和真诚所感动,急忙出迎并搀起他来。二人前嫌顿消,成为生死之交,一文一武同心协力,报效国家。赵国也因此赢得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廉颇能知错改错,不计前嫌,两人的美好品德传为千古佳话。根据这段故事写成的《将相和》是一出发人深省,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戏,因而在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
廉颇的脸谱属“老红六分脸”。六分脸是由“整脸”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将脑门上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约占全脸的十分之四,主色共占全脸的十分之六,故称“六分脸”。“老红”是一种颜色,这种颜色大都用于须发浩然、忠心耿耿的元勋老将,很适合廉颇的年龄和身份。他的两道眉拧成一线上场,有紧皱双眉之态,既让人看到他威严的相貌,也表现出了他心中郁闷的心理状态。而剧中的另一主人公蔺相如是由生行扮演,故不勾脸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