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姑闲游-北京巨刹红螺寺

标签:
红螺寺五百罗汉卢姑闲游 |
分类: 卢姑闲游 |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该寺初建於东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改名“护国资福寺”。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嫘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广建寺塔。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中国人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于邺宫寺。据《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即其中之一。
寺内有雌雄银杏,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大雄宝殿后有“紫藤寄松”,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此乃红螺寺一大景观。
“红螺寺”乃是明正统年间“护国资福禅寺”的俗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流传到现在,故事有几个版本,不过是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来到这里,化成两个巨大的红螺栖身红螺湖。不同版本在于两个仙女下界原因的区别:贪恋人间风景、爱慕人间感情或者肩负拯救黎民于水火的重任。红螺寺的原名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风情故事的俗名被佛界与人界共同接受,或许这也暗示着红螺寺一度会成为一片绚烂红尘,陷进无尽的人间烟火中去。[1]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北依的红螺山,南麓较平缓,有修砌的登山步道可到达红螺山顶,极易游人攀登。山上的植被分柏树林区、松树林区、红叶林区,站在红螺山之巅,举目四望:南方是苍茫无际的平原,田园、村落、城镇镇尽收眼底;西北是绵延无际的军都山脉,在群山环绕、峰回路转之间,万里长城像巨龙一样蜿蜒于群山之巅;向东眺望:雁栖湖、青龙峡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红螺寺景区分红螺山、红螺寺、观音寺、呈秀园、松林浴园、五百罗汉园六大景区,又有“御竹”、“雌雄银杏”、“紫藤寄松”三绝景点缀其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因而红螺寺景区是人们礼佛拜祖、登山健身、观光游览、怡神静心的好地方。
五百罗汉园坐落在寺东千亩松林中,占地20公顷。500尊罗汉像是由青石材质真人比例雕刻而成,并以高5米的汉白玉大石佛为中心分10组分布排列,他们或坐或立,相貌神态各异,形成了一组大型佛教艺术雕塑群。雕像的庄严肃穆与松林的幽雅苍古互相衬托,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的文化氛围。细心的游客,可以在罗汉群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自会别有一番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