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春秋二胥》观后简感

标签:
春秋二胥上海京剧院逸夫舞台安平傅希如 |
分类: 京剧傅希如 |
上京的《春秋二胥》已成功首演,回味这部新戏,作为一个棒槌,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从题材来说,真心是部好戏,加之剧情紧凑,演员倾情表演,唱段设计精彩观众绝对是看得过瘾滴。不过,看此剧,我却有两次出戏了。第一次是二胥相别,伍子胥亡命出逃,此处有一段较长的乐曲,作为过渡到19年后,音乐的起伏变奏中,有一类似与木琴的滑音(我不是专业人士,姑且这么称之吧)跃然而出,就个人感觉来说,觉得一来和整段曲子没有融合,二来觉得这配乐倒生出几分滑稽的感觉;第二次是剧终的二胥相别,原本我正为二胥的背道而驰,深感惋惜顿首,正沉浸在演员营造的悲情气氛之中,突然一段女声“去了~去了~包胥他去了~~~~”,我感觉一个激灵立刻出戏了……或许这样编排的初衷是为了配合剧情营造气氛,但我只能很遗憾的说,貌似没成功,至少在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样。
此外,就是剧情设置中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伍子胥覆楚、鞭尸,以此使背负多年的强烈仇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据此看来,伍子胥应该是不会为了任何人放弃鞭尸这一行径。而《春秋二胥》在伍子胥即将鞭尸之时,安排了孟赢行刺情节,由此让伍子胥陷入反思,转而未能再交代鞭尸的情节。我想剧作者之所以安排孟赢行刺是为了作为激醒被仇恨吞噬的伍子胥的反思,为之后的伍子胥与申包胥的再次重逢做铺垫。孟赢作为一个原本同情伍子胥,同是楚平王父纳子妻事件的受害者的形象,最后却因为伍子胥的灭楚,成为了与楚国一同覆灭的牺牲品,她也是这场覆楚战争中的无辜百姓的代表。而孟赢对伍子胥前后态度也正代表了楚国大多数无辜百姓的态度转变。
孟赢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她的出现时机,对伍子胥的人格塑造是很重要的一笔。按目前的剧情安排,伍子胥是在孟赢行刺、申包胥断义之后,再掘墓鞭尸,如果这样的话,对伍子胥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不利的,至少这样的伍子胥我不喜爱,因为太暴虐了;个人比较偏向伍子胥大破郢都后先掘墓鞭尸,在仇恨得以宣泄之后,再遇孟赢行刺,而此时家仇已报的伍子胥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样的伍子胥更富人性。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虽然如此,但本人还是非常喜欢这部《春秋二胥》,感谢主创人员的辛勤创作,全体演职人员的精彩呈现,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观赏到《春秋二胥》的升级版!(*^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