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看《春秋二胥》杂感及些许建议(转发)

(2014-07-02 22:41:01)
标签:

上海京剧院

春秋二胥

安平

傅希如

千帆过尽2011末

分类: 京剧傅希如

千帆过尽2011末 发布于2014年7月1日 00:17

29号和28号的版本我没看出明显区别,但重看后的感觉是:之前对第一场给出的90分的满意度恐怕要降一降了,真遗憾。不甚理想的地方有好几处,梳理一下,发现主要集中在剧情和文本方面。和前篇一样,我仍以伪戏迷的身份谈谈个人浅见。

http://img1.ph.126.net/TvYcoQ0Sa1sOeT2zJj4inQ==/6608423323725766987.jpg

先说剧情,剧情的单薄往往会削弱剧本的立意。首先是伍奢之死,剧中多次提到“平王无道,父纳子妻,伍奢进谏,惨遭灭门。”但并未说明进谏的内容,后来通过伍子胥和孟赢之口说出伍奢是为孟赢鸣不平才进谏的。但事实上伍奢进谏的实质绝不仅是为一个女子抱屈,而是“父纳子妻”的做法败坏了纲常人伦,发生在平王这样的国君身上更是会教坏百姓,遭邻邦耻笑。伍奢要维护的是正常的纲常人伦,即当时士大夫心目中的天道、道义,才犯颜进谏,所以说伍奢是为了道义而死。而伍子胥伐楚,直接目的是报仇雪恨,为父正名,从他的角度看,还有“以有道伐无道”的意义,即为仇恨和道义而战。而剧中只让伍子胥口口声声说为三百口报仇,显然容易让观众认为伍子胥偏狭自私,抹杀了他英雄正义的一面。所以,能否在剧本中对伍奢进谏的内容稍作交待?比如通过申包胥之口说出来,因为对伍奢和申包胥这样的人来说,道义就是他们的信仰,只有道义才能让他们不顾生死,所谓舍生取义。这样申包胥冒死救伍子胥会显得更有份量和说服力。而伍子胥为伸张正义却戗害一城百姓,则更能体现悲剧色彩,结尾处的困惑和自我追问才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其次是对伍门三百口的表述。剧中伍子胥多次控诉满门三百口被杀,但没有细节描述,对观众来说,“三百口”就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抽象数字,情感上冲击力度不够,因此对平王的痛恨不够,对伍子胥的同情和理解也就不够。可否在祭奠一段里加入这方面的描写?比如被杀的都是他哪些亲人,双亲?兄长?子侄?婴孩以及奴仆等?把抽象的“三百口”具体化为有身份的人,活生生的生命,而他们是被平王怎样残忍地杀害,这样哭祭一段可以更加丰满,感人。

再就是鞭尸这么重要的情节似乎居然漏掉了?我看到的是伍子胥命孟赢开棺,孟赢拒绝,刺胥未遂,自杀,伍子胥疑惑,吴王劝解,吴王退场,申包胥上场,直接说伍子胥已经鞭尸了。可是期间并无场景切换,伍子何时鞭的尸?是舞台上不便表现鞭尸吗?那至少通过人物之口交待一下呀,再说,舞台能表现打板子,鞭尸应该也是可以的吧?还有,灵牌、座椅、战车等都能用实物,为何棺材就是无实物表演呢?如果是戏曲舞台的传统规矩,涉及到不吉利呀忌讳之类的,那此条可忽略。

以上是情节方面的建议,下面谈谈文本。我不了解编剧本是否包含了编戏词,又或者不同角色的戏词是否由不同的人分工编写,《春秋二胥》给我的感觉是:申包胥的唱词基本顺畅,而伍子胥的除了二重唱部分基本不顺畅,有时词不达意,有时不押韵,或是为押韵乱用字,简言之,文学水平不太稳定。比如有一处大意是伍子胥让郢都百姓来观看鞭尸,让他们知道“无道平王下场实可哀”,我们常说某人下场悲哀,这明显是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强调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平王是伍子胥切齿的仇人,窃以为用“哀”表达他对即将鞭尸平王的感受是不准确的,起码力度不够,我两次看到此处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总觉得伍子胥的情绪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替他憋屈压抑,我猜他应该是觉得“爽,活该,解气”的可能性更大。抱歉,记性不好,举不出更多的例子,有视频回放就好了。所以如果再演,能否重点就伍子胥的唱词打磨一番?

昭王给太傅的祭文里有一句“昏昏之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黑暗的旧社会”吧?可平王是他父亲,仅从孝道的角度,他可能这样公开评价父亲的统治吗?不怕担上大不敬的罪名?建议换个委婉含蓄的说法;剧中楚国君臣都在说“伍子胥伐楚”,可“伐”是讨伐,征讨的意思,是正义方的对非正义方的行为,以楚国君臣的立场,能承认自己非正义吗?所以如果换成“犯楚”或其他至少中性的词会不会更合适?在情节丰满合理,唱词正常的情况下,有点话剧腔也就忍了,可“三百个冤魂的血泪已经风干了,三百个鬼魂已经哭累了”这样的台词真的很出戏,这是中国历史题材的京剧啊,这样写这样念真的不觉得别扭么?原谅我,两次我都笑场了。

再说两个可以商榷的细节。申包胥被打入死牢十九年,上大夫的官职没有被废掉?一出来大家对他还是以大夫相称。而且太后有权赦免死牢囚犯吗?虽然形势紧迫,但由太后说明真相昭王赦免官复原职再派遣出使似乎更合情理。当然如果是出于舞台节奏的考虑,也不妨保持现在版本;既然申包胥换黪髯已成共识,那此处再说说他体态的问题。安平老师说申包胥刚从牢房出来,很虚弱,但出使时就显得生龙活虎中气十足了,不符合生活常识。我当时也很赞同,但事后想了一下,申包胥的虚弱不仅源于监牢生活的折磨,更因为挂念伍子胥,向平王屡次血谏无果导致心灰意冷,也就是说没有了精神支柱。而他一旦知道伍子胥回来了,昭王为伍门沉冤昭雪了,也就是说正义得到了伸张,他多年的夙愿实现了,立刻精神大振,生活变得有希望有意义了!精神上有了力量,身体上一般的病都能好个大半,而且贵为一国大夫,沐浴更衣后看起来比较清爽精神也是正常的,何况舞台表演是允许把这份精神状态作适当夸张,所以我觉得目前的表演还是合理的,仅供参考。

如果说前篇剧评以赞为主,这篇毒舌的就多了些,但都是真实感受。这是我第一次步步关注一部戏的诞生过程,不觉也有了感情,我认为它明明可以更好,所以在傅老师和安老师的鼓励下,壮着胆子说了些想法,若有冒犯还望海涵!

最后补充一个前篇没有提到的赞点,全剧我最喜欢的是表现弟兄情谊的部分,二人真是演得情真意切,唱得柔肠百结,尤其两段二重唱,词曲俱佳,如果有录音,绝对是单曲循环的首选!感谢上海京剧院的创新精神,感谢创作团队的辛苦劳动,欣赏安老师,喜欢傅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