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关于京剧 |
由《托兆碰碑》聊起。小故事(二)
2014-02-12 元声京戏坊凌珂 元声京戏坊
调来天津京剧院以后,我2007年在滨湖剧院演出了一场《托兆碰碑》。那天我的岳父阎邦建老师在台下看戏。当然,那时他还不是我的岳父。看完戏他来后台,非常直接的对我说:“你这出戏不行!抛开唱念不说,你在台上眼神发散,身段没准儿,你一定没好好学过。”那时的我听完后,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这出戏,要说没学过吧,我还真学了,要说学过吧,刚才阎老师讲的这两句话,还真的说中我的心思了。我就是总感觉心里没底,在台上怎么站着都觉得难受,眼睛瞪得老大,眉毛扬得老高,心里也不是不理解这出戏的情感,可怎么演都没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眼睛怎么才能集中,身段怎么才能有准呢?于是回到家,就开始一句句的分析词义,然后按照词义给自己规定好多身段,好多戏!一会儿指左边,一会儿指右边,一会儿眯眼,一会儿跺脚……结果一段儿反二黄还没背完,就给自己累够呛,都顾不上唱了。身段都做不过来,而且你想减还就减不下去。
这个问题从此开始困扰着我,直到阎老师成了我准岳父。他这才告诉我,他的师父张世麟先生说过:“看一个演员成熟与否,关键看他的动作与唱念之间的协调性”好演员,掌握了身段的法则,就能做到学过的好,没学过的也好。似懂非懂的我,又于2009年,幸运的遇到了陈志清老师,通过《搜孤救孤》《汾河湾》这两出戏的学习,我首次认识到了“腰里劲儿”这个词儿。(看陈老师坐那儿的腰里劲儿)学《搜孤救孤》时,陈老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规定得特死。一开始我都不会动了,后来走顺了,才发现,原来即便是坐着也是在舞蹈。你的每一指,每一眼都是用腰在调配,唯有这样才能使唱念和身段协调,自然,灵活。之所以我当年无论怎么加身段,都既不好看,也没戏,那是因为身段与身段,眼神与眼神之间,没有“榫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过渡,没有“身韵”。所有的表演都是碎的,尤其是因为心里没底而产生的看地的恶习,造成表演没有连贯性,当然没有戏!
再后来,接触到刘曾复先生,李舒老师,更加具体的接触到了“钱派云手”。尤其是跟陈超老师学了《别母乱箭》一剧后,用《别母乱箭》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去理解平时在岳父那里听到,看到的一些张世麟先生总结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同时再通过这些在舞台上经过千锤百炼的规律,去提高《别母乱箭》。由此及彼,最终渐渐理解了身段和唱念之间协调的重要性。京剧的表演,不是理解了人物内心,或是搞清楚规定情境就可以演的。没有基本功,没有学过《身段论》,不把“外面”的事儿搞定,“里面”再丰富,也是行不通的。
2014-02-12 元声京戏坊凌珂 元声京戏坊
调来天津京剧院以后,我2007年在滨湖剧院演出了一场《托兆碰碑》。那天我的岳父阎邦建老师在台下看戏。当然,那时他还不是我的岳父。看完戏他来后台,非常直接的对我说:“你这出戏不行!抛开唱念不说,你在台上眼神发散,身段没准儿,你一定没好好学过。”那时的我听完后,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这出戏,要说没学过吧,我还真学了,要说学过吧,刚才阎老师讲的这两句话,还真的说中我的心思了。我就是总感觉心里没底,在台上怎么站着都觉得难受,眼睛瞪得老大,眉毛扬得老高,心里也不是不理解这出戏的情感,可怎么演都没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眼睛怎么才能集中,身段怎么才能有准呢?于是回到家,就开始一句句的分析词义,然后按照词义给自己规定好多身段,好多戏!一会儿指左边,一会儿指右边,一会儿眯眼,一会儿跺脚……结果一段儿反二黄还没背完,就给自己累够呛,都顾不上唱了。身段都做不过来,而且你想减还就减不下去。
这个问题从此开始困扰着我,直到阎老师成了我准岳父。他这才告诉我,他的师父张世麟先生说过:“看一个演员成熟与否,关键看他的动作与唱念之间的协调性”好演员,掌握了身段的法则,就能做到学过的好,没学过的也好。似懂非懂的我,又于2009年,幸运的遇到了陈志清老师,通过《搜孤救孤》《汾河湾》这两出戏的学习,我首次认识到了“腰里劲儿”这个词儿。(看陈老师坐那儿的腰里劲儿)学《搜孤救孤》时,陈老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规定得特死。一开始我都不会动了,后来走顺了,才发现,原来即便是坐着也是在舞蹈。你的每一指,每一眼都是用腰在调配,唯有这样才能使唱念和身段协调,自然,灵活。之所以我当年无论怎么加身段,都既不好看,也没戏,那是因为身段与身段,眼神与眼神之间,没有“榫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过渡,没有“身韵”。所有的表演都是碎的,尤其是因为心里没底而产生的看地的恶习,造成表演没有连贯性,当然没有戏!
再后来,接触到刘曾复先生,李舒老师,更加具体的接触到了“钱派云手”。尤其是跟陈超老师学了《别母乱箭》一剧后,用《别母乱箭》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去理解平时在岳父那里听到,看到的一些张世麟先生总结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同时再通过这些在舞台上经过千锤百炼的规律,去提高《别母乱箭》。由此及彼,最终渐渐理解了身段和唱念之间协调的重要性。京剧的表演,不是理解了人物内心,或是搞清楚规定情境就可以演的。没有基本功,没有学过《身段论》,不把“外面”的事儿搞定,“里面”再丰富,也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