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有朋友希望我谈谈蓝天李博等老生。。。。。。

标签:
文化 |
百度京剧吧转贴http://tieba.baidu.com/p/2372882916
之前发了一个简谈各旦角(主要是青衣)演员的帖子。有朋友希望我谈谈蓝天李博等老生,那就斗胆就老生演员再说几句个人看法。
先把谈于魁智的放上:
开讲老生。
余、杨及(李少春)派:
1、于魁智,谈当代老生,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貌似谈于魁智总会引起争议,可谓誉满 simultaneously 谤满天下。总的来说,大致有三种倾向:其一,挺于;其二,较客观批判于的唱腔薄味,京歌毁腔等弊端;三,盲目跟风似的踩下于,以显得自己懂味,言必称谭余杨。上述三种观点已然汗牛充栋,在下才疏学浅,就不引论阐述了。
个人看法,综合而言,于魁智多数挂黑三的戏是极精彩。从早年的成名作(打金砖),到后来的晚会专业户戏(坐宫),(武家坡),乃至新编戏(赤壁);于魁智以他独有的精气神和沉而不浊,锐而不薄的嗓音极佳的展现了一系列黑三角色。但以黑三人物论,于魁智当世独步了。同代的张建国乏之清爽,杜镇杰失之沉稳,张克缺之雄亮;当然,这三位各有优项;这里只是对比于魁智黑三角色的长处。但换个角度,于魁智嗓音的厚亮稳也显现出这种声腔在角色扮演方面的局限性。在扮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角色时所需要的顿挫,沉浮,苍脆等等诸多的音腔细腻处,于魁智就很有些失分了。记得于魁智在访谈里说过他的短处是太爱唱,故靠戏短板了。个人认为,于先生对自己这个短处的后果的认识是不足的。于魁智对唱的偏爱使他很有些只偏执于他善于把握的唱腔,这与其说是爱唱,不如说是只爱顺口的唱。于魁智这个倾向一方面发挥了他的嗓音特质,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他深入的研究、传承和提升传统及先贤的唱腔。换句话说,于魁智的功夫多下在了怎么使自己唱得顺,却相对忽视了根据戏腔戏韵本身去打磨调整自己的唱腔和嗓音。这也是导致于魁智貌似没派,且遭到诸如白开水、不挂味、唱啥都一个味道的批评的理由。因爱唱而靠戏不精相比以上问题反而不值一提了。当然,如何传承并提升先贤唱腔这个本身是极难的。余叔岩简化打磨了谭腔,算是一种泛化意义的改良;杨宝森根据自身条件复刻演绎余腔也算成功,但这种成功在我看来只限于某些剧情人物。于魁智虽只是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嗓音特质,但能在一些黑三戏上如此出彩,在当今京剧环境下,已属不易。

先把谈于魁智的放上:
开讲老生。
余、杨及(李少春)派:
1、于魁智,谈当代老生,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貌似谈于魁智总会引起争议,可谓誉满 simultaneously 谤满天下。总的来说,大致有三种倾向:其一,挺于;其二,较客观批判于的唱腔薄味,京歌毁腔等弊端;三,盲目跟风似的踩下于,以显得自己懂味,言必称谭余杨。上述三种观点已然汗牛充栋,在下才疏学浅,就不引论阐述了。
事实上,蓝天这几年的进步极大。还记得几年前在一次空中剧院周年庆上,蓝天和李博合唱了空城计一段,那时的蓝天无论气质,唱腔,乃至着装都显普通,气势上完全被李博压着。不想几年时间,河东河西。李博那时的小霸气而今难觅痕迹,说句玩笑话,不知是不是和郭宵对戏太多被压制了。而蓝天则全面蜕变,如今已然自信满满,神采照人。连衣着打扮都洋气了许多。
青京赛后,蓝天的打金砖、红鬃烈马、击鼓骂曹等戏均有可观处;其中打金砖貌似是于魁智亲授。无怪见有人说,蓝天是铁了心要做小于魁智了。其实,真如此也不错。蓝天的嗓音相比于魁智,偏窄,偶尔会略飘,但也避免了于魁智某些地方落得太实的风格。蓝天许多唱腔的处理还是很挂味的。比如,青京赛上「珠帘寨」里:”贤弟进宝因何故”一句,极见功力。
总之,希望蓝天坚持努力,学习于院长年轻时的刻苦韧劲和对京剧的监守,看好蓝天成为今后的老生翘楚。
题外话:希望蓝天最好能有固定的青衣对唱伴。之前常见蓝天丁晓君合作,貌似还不错的。
如果说蓝天或许是小于魁智,那李博则肯定是小耿其昌了。李博的表演唱腔都传承了他姑父的特点,清瘦,细腻,但也如同炒菜总少了些应有的佐料,使得整体效果缺了几分勾人的味道,气场淡薄。我对李博的戏看过的不多,貌似也有坐宫专业户的趋势。小番平时叫的好,遇大场面直播却会逊色乃至失误。这方面心态可能要加强。没看过他的靠戏,身上如何不好评价。总之,李博有天份,有好的京剧背景,也有好的剧院平台,希望能多看到他的演出和成熟。
后一篇:丁晓君《红色娘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