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闲谈《沙桥饯别》转发
(2013-05-19 07:03: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关于京剧 |
原文地址:闲谈《沙桥饯别》转发作者:疯子
自1941年余派创始人余叔岩先生的《沙桥饯别》唱片问世后,京剧界视为至宝,盖因余先生的演唱水平正处于艺术的顶峰时期,虽然他当时体弱多病,衷气似感不足,嗓子也略有沙哑,然而其韵味之醇厚,运腔之精炼,至今无人能及,真不愧为经典之作。
1947年,余派老生陈大濩先生也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沙桥饯别》的一段[西皮二六],由于唱腔新颖流畅,也很受人喜爱,当时上海的著名京剧教师范石人先生曾把此剧在上海某电台里整出教唱,其中唐三藏的小生唱腔后来也由姜妙香老先生整理,其中在金殿上唱的一段[二黄原板],唱腔很有特色,有耳目一新之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姜老先生好象在电台上演唱过。)该剧即时火了起来。在1950年,适陈大濩先生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组班演出,在上海的众多京剧爱好者非常渴望想观看该剧的全貌,在大家的的建议下,于是初次上演,我也在台下观看,那天晚上陈大濩先生演了双出,前面是《搜孤救孤》,倒第二是一出旦角戏,大轴则为《沙桥饯别》。记得在最后一场的“沙桥饯行”中,为了增加舞台气氛,在唱完[西皮导板]“孤离了龙凤阁来到郊外”后,动用了中国大戏院的班底演员好几十人,分别扮演了文武百官、大铠、大太监、小太监、以及车夫、伞夫等在[慢长锤]的锣鼓点声中,络续登场,颇为热闹。
这出戏是余派名家刘曾复老先生授予陈大濩先生的,并由范石人先生整理出了曲谱和剧本(陈大濩先生后来在演出时曾有删改。),这是老生和小生的演出本,以老生为主,小生辅之。在小生的演唱上,除了第一场“金殿赐宝”上的 [二黄原板]和第三场“沙桥饯行”上场时的 [西皮流水]外,在第二场“三藏上路”是唱[摇板]和[散板]的,后来我看到陈志清先生和肖润德先生的合演中,小生是唱[西皮慢板], 至于刘曾复老先生所授的本子是唱什么板式的,就不知道了。
此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后,就未曾看到有人演出过,近十年来,我先看到的是王树芳和梅葆玥两位女士演出的《沙桥饯别》,这出戏是以老旦(演唐三藏)为主角的,而老生(演李世民)过去是有硬里子来担当,是另外一个版本(据说也是刘曾复老先生提供的本子),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这个版本后来好象没有人再演出过,也许老旦演唐三藏观众有些不习惯吧。反之,老生和小生的版本,演出就比较多,先后就有陈志清、汪正华、李军、最近又看到王佩瑜等名家相继演出,路子大致相同,但在小生的唱腔里则有所增改,有的在前场加了一段新编的[二黄慢板],还有的在“沙桥饯行”老生唱完 [二六]后紧接着也唱了一段 新创作的[二六]等。
小生唱[二黄慢板],在传统京剧里是很少的,只听说在《掘地见母》中有,(是讲《列国春秋》中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我没有看过这出戏,只听过高庆奎老先生反串老旦唱[二黄慢板]的半面老唱片。我认为保留和介绍小生[二黄慢板]唱腔是很好的,可以不致失传,但我觉得这段唱腔较少特色和出彩之处,把它添加到老生版的《沙桥饯别》中来,反而感到有些拖宕,建议不如趁现在有些老艺术家还健在,请他们把这出已将失传的《掘地见母》整理出来,无论老旦和小生,反倒是原汁原味的。又当我在听到小生新创作唱的[西皮二六]后,首先感到很突然,刚刚老生唱完大段[二六],怎么小生也唱起来[二六]来了?这样的安排很罕见,又觉得似乎是在与老生李世民抢戏,有啃角儿的味道。在传统京剧里的角色是有侧重面的,这样的处理也会影响到这出戏的原来结构,因为这出戏是以老生为主的的版本。如果说要把它改为老生和小生的对儿戏,单凭加上这些唱恐怕也不够分量,我觉得萧润德先生在感谢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长亭相送、行装上路分别时唱的几句[西皮摇板],表演得既有感情又很挂味,起到了很好的绿叶扶助、交相辉映的效果。
这出戏是余派名家刘曾复老先生授予陈大濩先生的,并由范石人先生整理出了曲谱和剧本(陈大濩先生后来在演出时曾有删改。),这是老生和小生的演出本,以老生为主,小生辅之。在小生的演唱上,除了第一场“金殿赐宝”上的 [二黄原板]和第三场“沙桥饯行”上场时的 [西皮流水]外,在第二场“三藏上路”是唱[摇板]和[散板]的,后来我看到陈志清先生和肖润德先生的合演中,小生是唱[西皮慢板], 至于刘曾复老先生所授的本子是唱什么板式的,就不知道了。
此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后,就未曾看到有人演出过,近十年来,我先看到的是王树芳和梅葆玥两位女士演出的《沙桥饯别》,这出戏是以老旦(演唐三藏)为主角的,而老生(演李世民)过去是有硬里子来担当,是另外一个版本(据说也是刘曾复老先生提供的本子),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这个版本后来好象没有人再演出过,也许老旦演唐三藏观众有些不习惯吧。反之,老生和小生的版本,演出就比较多,先后就有陈志清、汪正华、李军、最近又看到王佩瑜等名家相继演出,路子大致相同,但在小生的唱腔里则有所增改,有的在前场加了一段新编的[二黄慢板],还有的在“沙桥饯行”老生唱完 [二六]后紧接着也唱了一段 新创作的[二六]等。
小生唱[二黄慢板],在传统京剧里是很少的,只听说在《掘地见母》中有,(是讲《列国春秋》中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我没有看过这出戏,只听过高庆奎老先生反串老旦唱[二黄慢板]的半面老唱片。我认为保留和介绍小生[二黄慢板]唱腔是很好的,可以不致失传,但我觉得这段唱腔较少特色和出彩之处,把它添加到老生版的《沙桥饯别》中来,反而感到有些拖宕,建议不如趁现在有些老艺术家还健在,请他们把这出已将失传的《掘地见母》整理出来,无论老旦和小生,反倒是原汁原味的。又当我在听到小生新创作唱的[西皮二六]后,首先感到很突然,刚刚老生唱完大段[二六],怎么小生也唱起来[二六]来了?这样的安排很罕见,又觉得似乎是在与老生李世民抢戏,有啃角儿的味道。在传统京剧里的角色是有侧重面的,这样的处理也会影响到这出戏的原来结构,因为这出戏是以老生为主的的版本。如果说要把它改为老生和小生的对儿戏,单凭加上这些唱恐怕也不够分量,我觉得萧润德先生在感谢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长亭相送、行装上路分别时唱的几句[西皮摇板],表演得既有感情又很挂味,起到了很好的绿叶扶助、交相辉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