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昆乱史依弘 昆曲《贩马记》写状响排照片.2013.01.04.2013.01.12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一.剧情故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9ac40100rde9.html(转贴网址)
全剧分为前后两本。
1. 前本为《贩马记》。
说的是汉中府褒城县马头村的马贩李奇,前妻亡故。生下一子保童、一女桂枝。他要
去到四川贩马,家中无人照看。后娶杨三春为妻。
杨氏与地保田旺私通。在李奇走后,将一双子女赶出家门。并恐吓仆女春华,不许声张。
保童投江,北一老渔翁夫妇救起并收为义子。令他入学攻读,力求上进。后来支持他进京赶考。
桂枝到祖坟悬树自尽,被客商刘志善所救,收为义女。一同来到好友赵荣山家,见其子赵宠仪表非凡,以李桂枝许配,订婚而去。后来赵宠受继母虐待,被逐出家门,遂投奔刘志善,与李桂芝成亲。并获得支持,进京赶考。
贩马的李奇回到家里,不见一双儿女。问杨氏她又说破指风;问春华她说是害病死。拷打春华,她悬梁自尽。田旺诬告李奇因奸不成逼死人命。用李的家产贿赂官衙。胡大人将李奇苦打成招,问成死罪,等待秋后处决。
不久,李奇的儿子、女婿进京赶考双双得中。新任褒城县知县赵冲到任,山陕巡按李保童到职。李奇的厄运,才出现转机。前本故事到此为止,戏考网里有剧本【2】。
2. 后本为《奇双会》
李奇因狱卒索取贿赂不成,受到虐待,夜半放声哭泣。李桂芝听到哭声,动了恻隐之心,命狱卒叫出老犯人前来问话。李奇申诉全部冤情。李桂枝当时不敢相认,但下决心为父亲申冤。(附录1)
赵宠回来后,因桂枝私开狱门而大怒(附录2)。后发现桂枝自己有冤情,少年夫妻应耐心听其诉说(附录3)。听后想主意搭救(附录4)。决定由桂枝女扮男妆,向巡按院告状。赵宠代写诉状。其中对桂枝的名字,大事渲染,埋下伏笔(附录5)。教桂枝如何喊冤告状(附录6)。这一段夫妻对话,极为精彩。
按院大人看了诉状上的名字,随即吩咐“掩门”,一把将告状人拉入后衙(附录7)。姐弟才在家里相认(附录9)。赵宠眼里,告状人只见其入,拉入后衙,不见其出。问明巡按大人未带家眷。情急之下,大闹辕门(附录8)。李保童升帐会姐丈(附录10)。
前任审官胡大人,听说要复审李奇一案。就到狱中向李奇串口供。却被李奇套问“此番前去,是福啊,还是祸也?”摸清了底细,决心翻供(附录11)。
巡按复审,为李奇伸冤,承办凶犯,阖家团聚(附录12)。
3.
现在有的《贩马记》演出的内容,实际也只涉及后本,与贩马已无直接关系,称为《奇双会》,更确切一些。若论前后两本全部,说是《贩马记》,倒也可以。
二.歌颂亲情的喜剧
总体来看,是一出悲喜剧。两本单独看,前本是悲剧,后本是喜剧。
李保童:“忆起当年受欺凌,今日才得挂紫衣。父母深恩难报答,此情空望白云飞。”“又蒙圣恩钦放我山陕巡抚,一路行来暗访家中之事,正是:昔日分散苦,何日得相逢?(附录7)”是念念不忘对父母的亲情。李桂芝夜半听到老年人的哭泣声,就特别敏感,严查问一个究竟(附录1)。也是由于潜意识里的亲情。整个故事资发展中的每一步,都透露出浓郁的亲情。
《铡美案》里的陈世美,和《清风亭》里做官以后不认养父母的张继保,都是背弃亲情的反面的典型。《奇双会》里创造的是重视亲情的正面的典型。
三.精妙的喜剧情节
被错判了死刑的老人,意外地与儿女双会,并得以平反昭雪,其中一系列的情节,是奇特的,又具有现实基础,因而是可信的。
⑴知县夫人夜半私自提问犯人
这“违反大法”,她明明知道,但还是按捺不住地做了。颇为奇特,在剧情里也很关键。原因是什么?剧本没有点明,而是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实际上是由于她苦难经历、对不幸父亲的深切怀念,深藏内心。深夜听到一位老汉的哭声,由于直觉导致她心灵上巨大的震撼。一定要查个究竟。这情节虽奇,却又是可信的。
⑵ 从发火到耐心倾听
桂枝事后首先主动承认自己“犯了大法”,诚恳认错是很明智的。但仍激起知县丈夫强烈的愤怒。接着是,由于妻子悲痛的哭声,和一句“你父若在监禁内,七品郎官做不成”,使知县猛醒,觉察到其中另有切身的隐情。再加上“想我与她成婚未久,乃是少年夫妻。
不免上前配合、个笑脸么,也就完了哇。”这才压下怒火,耐心倾听妻子的诉说。
而且,这位知县在以下的对话中,表现出异常的耐心、亲切,还常常开点玩笑,来缓和气氛。这些情节极富于戏剧性。(附录2,3)
⑶ 想告状到写诉状
看了“招详”(判决书),知道秋后处决,就着急了。赶上新任巡按要再次下马。就准备告状。经过一些玩笑,由知县代写诉状。在起诉人姓名上,大事渲染,是一个伏笔。因为巡按看了这个姓名,再一看起诉人,便知是姐姐到了。姐弟相认以后,什么都可以说明白。诉状的具体内容,就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起诉人那个姓名。(附录4,5)
⑷ 学告状
人多怎么能挤得上去?女扮男装扮作知县的所从。怎么走,怎么喊,一一现学。气氛极为轻松。(附录6)
⑸ 拉入后衙,姐弟会
名字是女的,告状人是男的。巡按一吓唬,帽子掉落,显出女子真相。巡按吩咐掩门,二话没说就将告状人拉入后衙。这倒也合情合理。可就是把告状人的丈夫吓坏了。
⑹ 知县闯辕门,巡按会姐丈
知县见告状的夫人,只进不出,而且被巡按一把拉入后衙,大吃一惊。又问明了巡按没带家眷,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着胆子直闯巡按的辕门。巡按知道了那是姐丈到了之后,为了官场上的面子,还得一副大堂审案的架势。然后再“掩门”相认。(附录7,8,10)
⑺ 愚蠢的胡老爷
当他得知巡按要复审李奇一案之后,就去找李奇串供。李奇问他“啊,胡老爷,此番前去,是福啊,还是祸也?”他答曰“啊,连我都不知道是死是活哪。”这就无意中透漏了复审纠错的可能性。帮助犯人坚定了反供的决心与信息。胡老爷这是自寻死路。(附录11)
以上这些环节上的情节,奇巧而又可信,极富于抒情色彩很值得仔细玩味。
四.结尾不落俗套
本剧的主题是,歌颂亲情,惩恶扬善。中国戏曲是似乎有一条惯例:“拿不住奸贼不煞戏”。一般在末尾总要让观众直接看到对恶人的惩罚。本剧不同,只用李保童的一句话:“爹爹。孩儿已命人捉拿田杨二贼,凉他飞走不脱。”就交代清楚了,颇有新意。而且这样处理,有助于保持《奇双会》的喜剧气氛。
李桂枝唱道:“喜只喜,骨肉相依。慢说世间无公道,只争来早与来迟。”再一次传递了一种“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思想。这往往被当做“天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要真正兑现,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拿本剧来说,李奇的一双儿女,后来做了官。一个是本地的知县,直接接触案情。知县夫人意外夜审犯人,发现与冤案。还得有一个儿子,做了上一级的官员。才有权纠正冤案。合起来看,这兑现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从社会发展来看,走向宪政民主、保障人权的法制,是一个总趋势。善恶有报对象的概率,是会不断增加的。
五.结语
《奇双会》的剧本,戏考网里没有。根据观剧笔记整理的精彩唱词对白,作为附录放在文末。以便与正文对照阅读。其本身也具有单独欣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京剧《奇双会》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3NTk4MzY=.html
2. 京剧《贩马记》剧本,http://www.xikao.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