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珮瑜:唱自己爱的戏,唱给爱戏的人

(2012-11-07 09:39:37)
标签:

王珮瑜

文化

发布: 2012-9-17 13:41  编辑: Bestet   来源: 北晚新视觉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22239

王珮瑜:唱自己爱的戏,唱给爱戏的人

    著名京剧余派女老生王珮瑜,年纪轻轻,在京剧界已然是个“传奇”。1978年出生的她,9岁时已是名噪一时的评弹童星,初中时摘得江苏省票友大赛冠军。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此后,将国内的大奖悉数拿尽。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25岁的她便担任一团副团长。

王珮瑜有“小冬皇”“小孟小冬”的称号,这源自16岁时她以一折《文昭关》技惊四座,令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惊叹:“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 梅葆玖见到她,也情不自禁地说:“像,真像,眉眼活脱就是孟小冬的翻版。”从此,“小孟小冬”芳名远播。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为章子怡配唱的也正是王珮瑜。

而这些年,王珮瑜被叫的更响的名号是“瑜老板”,“瑜门”下拥有数万粉丝群。这源于2004年她离开剧院下海,成立“王珮瑜工作室”。然而两年后,却又放下身段重回上海京剧院。她不讳言骄傲特立曾给自己带来惨痛教训,在市场面前单凭个人的热情太微不足道。如今,她的骄傲和锋芒收敛了许多,器宇更加从容平和,英气中带着儒雅沉稳,言谈举止也更具大家风范。

最近王珮瑜正忙着准备国庆期间的演出,但记者联系她时,她却生病了。为了尽快恢复健康,她一边打点滴一边喝中药;在医院输液时,不仅抓紧时间用ipad看戏学戏,忙里偷闲时还不忘看《中国好声音》、关注iphone5的发布,并发微博和粉丝互动。她说,京剧不再可能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最辉煌的时刻,和很多古典艺术一样,它最本真的那部分会逐渐固化下来,在一些人的生命里会是不可或缺的珍宝,在另一些人的生命里又会是漠不相关的残羹。她会继续唱自己爱的戏,唱给同样爱这些戏的人听,京剧是一门属于知音的艺术。

 

访谈:

 

记者:上次见你是在北京举办“戏里戏外.瑜音绕梁”全国巡演活动,如今这个活动走了一大圈,你感觉全国各地对京剧、对你都是怎样的态度?年轻人对新时代的京剧艺术和京剧演员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诉求?

王珮瑜:今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底,我带着“戏里戏外.瑜音绕梁”七十多人的队伍走了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深圳,苏州六个城市,演出十二场,包括一台京剧清音会和一台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这样的个人巡回演出,现在京剧界并不多,我们没有依赖官方资金支持,尝试了一次全市场化操作,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让我对京剧演出市场的潜力更坚定了信心。我一直觉得,现在喜欢京剧的人并不少,尤其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并且喜爱京剧。怎样把他们吸引到剧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戏好、角儿好。这不仅仅只是年轻人的期待和诉求,而是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这门艺术的终极期待。

记者:你近几年的作品如墨壳原态《乌盆记》、墨本丹青《赵氏孤儿》等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都体现出一种有意识的审美要求,在传承京剧方面你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心态?你希望在今天的京剧艺术中如何注入新时代的理念和审美?

王珮瑜:这两部作品,都是老戏复排改编,我大多数精力都投入在整理和提炼这两个戏的本来面貌,所谓修旧如旧;根据我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加工,在舞台上最大程度保留余派特色。传承和创新从来都是并存交替的,而其实艺术的新与旧、古与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经历过岁月打磨的艺术,往往是超越时空变换而直入人心的。现在真正爱京剧的年轻人,他们热爱的,是京剧里最中国、最传统、最根本的那些审美元素,如果打着创新的旗号,以所谓的新理念新审美去取代这些元素,那等于自毁长城。对京剧艺术本体,我认为并不需要太多的改变,因为这个艺术体系已经极其完善,我们应该有自信,对前人留下的艺术珍宝更好地学习、传承、提炼。但是的确需要找到一些创新的方式、能够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去介绍和传播这门古老艺术。未来我还是会延续这样的做法,恢复老戏,修旧如旧,然后在对的舞台上呈现给对的人。

记者:你的京剧清音会中大胆采用吉他伴唱京剧,争议很大,请具体谈谈各种不同的反响,以及你对这种尝试和所遇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想法。

王珮瑜:“吉他京剧”是“很王珮瑜”的一个事件。我一直说,这不是对京剧音乐的改革,就是我和我的好朋友,一位资深余派票友,也是著名音乐人的梁剑峰,偶然发现吉他和京剧之间碰撞出了一些火花,我们自己很惊喜,希望把这些小小惊喜分享给更多人。我从来也没期待所有人众口一词地都说喜欢,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把它定义成一种“音乐赏玩”,或者正餐之后的小甜点。很多观众对此非常喜爱,觉得这样的组合令人耳目一新,京剧原来也有非常灵动的一面。也有一些观众很明确地表示不喜欢,那么我也接受。总之我喜欢爱憎分明的热烈,胜似所有人都可有可无的漠然。我也想告诉所有人,我爱京剧,也了解京剧,我当然还会继续像你们熟悉的那样唱戏,但是说不定有一天我还会突发灵感做点有些“另类”的京剧,这也是我自己享受京剧的一种方式。

记者:从少年成名到如今步入一个艺术家更成熟更历练的阶段,一路走来,什么经历让你最有触动,对你影响最大,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和感悟?

王珮瑜:最有触动的应该还是2004年成立自己工作室,在市场上打拼了两年然后又回到京剧院。非常艰难的一段时光,回过头看却是最宝贵的经历。我之所以后来可以自己担任墨本丹青《赵氏孤儿》这出大戏的制作人,也要感谢那段时间的历练。从只懂得做一个演员,到台前幕后所有细节的亲力亲为,这让我学会用更开阔也更审慎的视角去看待京剧艺术和演出市场。做京剧,单凭个人的热情太微不足道了,我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有共同的审美和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各擅胜场。

记者:近几年感觉你非常注重京剧知识的普及,做了很多示范教学工作,尤其是对高校学子、年轻戏迷等等,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成果?

王珮瑜: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去年清华的公开课后,有个大四学生在我微博留言,说这是他四年来第一次完整听完而没有产生中途退场想法的公开讲座。这让我也很振奋,北大清华的两场公开课气氛都非常热烈,很多学生本来都是对京剧完全没有概念的孩子,就在一段唱,几个身段的过程里一下子被迷住。所以我说,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他们接触京剧的机会太少。就像恋爱的过程:相识、相爱、相知。如果连相识都还做不到,又去爱什么呢。所以这几年我花了一些时间在做普及上。比如上海京剧院面向青年白领们的“京昆跟我学”,就是一种时尚京剧课堂的概念。我从2010年开始至今开了五期,每期二十人左右,而后的京剧公开课,从这个小课堂的二十人扩大到一千人,我提出“快乐歌唱京剧”,放低门槛,两个小时教会一段唱,讲明白一两个戏理,让所有人参与互动,大声唱出来,念出来,千人京剧大合唱绝对是很特别的体验。  

记者:我看到你还经常在微博上和你的粉丝、戏迷们交流互动,网络也成为你传播京剧的平台。

王珮瑜:我在微博上的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包括一批大学生和高中生。现在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心态越来越亲近。他们对传统艺术既有敬畏之心,同时又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看到他们对走进剧场的那种期待和热情,我觉得对京剧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我的想法很简单,继续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京剧相遇。

记者:你从事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但你无论是外形装扮还是内心精神气质,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和时尚气质,甚至还有一种叛逆的姿态。你对传统与时尚、继承与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珮瑜:我只是做我自己。我现在早已过了所谓的叛逆期了。“叛逆”还是“主流”,其实都是别人外加给我的。如果你要参照别人来做自己,顺或者逆,那么媚俗和叛逆其实是一回事。我比以前更能够尊重内心地活着,这让我自己满意。而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我现在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因为我而变得更好,包括这个行业,也包括身边的朋友。至于传统和时尚,这本来就不矛盾,也不需要刻意去迎合什么,只要是我喜欢的,就都可以成为我的一部分。

 

未来寄语:

 

王珮瑜:现在其实是京剧艺术复兴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提升,最初接触西方艺术那种眼花缭乱的新鲜感,不管泥沙俱下也照单全收的自卑感慢慢在消退。我们曾经妄自菲薄的东西,现在看看反而光芒四射,历久弥新。所以一百年前的艺术,的确有机会重新焕发青春。但京剧不再可能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最辉煌的时刻。和很多古典艺术一样,它最本真的那部分会逐渐固化下来,在一些人的生命里会是不可或缺的珍宝,在另一些人的生命里又会是漠不相关的残羹。关于京剧未来,我想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最正常的状况。在文化艺术拥有越来越多选择的当下,要所有人都来爱京剧,不可能,也没必要。我只希望,京剧可以和其他所有的艺术门类一起,成为人们生活里的一种选择,足矣。至于我,会继续唱自己爱的戏,唱给同样爱这些戏的人听。这是一门属于知音的艺术。

 

记者手记:

 

著名京剧余派女老生王珮瑜,年纪轻轻,在京剧界已然是个“传奇”。1978年出生的她,从小就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戏曲天赋,9岁就是名噪一时的评弹童星,初中时摘得江苏省票友大赛冠军。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后来又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榜首,将能参赛的大奖悉数拿下。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25岁的她便担任一团副团长。

王珮瑜有“小冬皇”“小孟小冬”的称号,这源自16岁时她以一折《文昭关》技惊四座,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惊叹:“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 梅葆玖先生见到她,也情不自禁地说:“像,真像,眉眼活脱就是孟小冬的翻版。”从此,“小孟小冬”芳名远播。在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中,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的也正是王珮瑜。

而这些年,王珮瑜被叫的更响的名号是“瑜老板”,“瑜门”下拥有数万粉丝群。这源于她曾离开剧院下海,成立“王珮瑜工作室”;然而两年后,却又放下身段重回上海京剧院。她不讳言骄傲特立曾给自己带来惨痛教训,但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年轻戏迷的追捧。如今,她的骄傲和锋芒收敛了许多,器宇更加从容平和,英气中带着儒雅沉稳,言谈举止也更具大家风范。

最近王珮瑜正忙着准备国庆期间的演出,包括10月2日在上海的《桑园寄子》和10月6日在北京与孟广禄老师合作《杨家将》。除此之外,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受众的“京昆跟我学”、“瑜乐京剧课”等京剧普及班也都要继续开班。但记者联系王珮瑜采访时,她却生病了。不过病中的她仍然非常耐心细致地回答了所有问题。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迎接演出和各种工作,她一边打点滴一边喝中药;在医院输液同时,不仅抓紧时间用ipad看戏学戏,忙里偷闲时还不忘看《中国好声音》、关注iphone5的发布,并发微博和粉丝互动。

也许,这就是最丰富也最真实的王珮瑜。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王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