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幼儿园家长会帽子小话六年级育儿 |
分类: 杂记 |
本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形式与以往一样,听专家讲课,然后老师讲班里同学的情况。收获却是满大的。学校改进了设备,换了新视频,专家在会议室讲课,家长在教室看、听得清清楚楚。
这次学校请来了“北京开心妈妈工作室”的屈开老师,屈开老师的课讲得相当精彩,可惜时间有限,老师没有展得太开。但就这一次课,已经够家长消化一阵了。
这是我参加家长会以来做笔记最认真的一次,整理下来与大家一起学习。老师讲课的精彩,不是文字所能展现的,呵呵,先学着吧。
屈老师的观点:
为人父母者应该提前学点心理学。
我们的眼睛会受到局限,家长通常只看到表象,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极好契机,尤其是坏事情的发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以真实和指引,而不是评价和打骂。
快乐不等于不要成绩,如何快乐地拿到好成绩才是应该思考和研究的。
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得到不同的结果,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认知。
亲眼所见也有偏差,我们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真相。我们认为对的未必是真理,不要自以为是,伤害了孩子自己还不知道。
避免说正确的废话。
父亲应多关注孩子教育,将阳刚之气传递给孩子。
孩子的竞争就是家长的竞争,家长应该自我学习,努力提升。
高手不是给方法,是会问问题,从孩子嘴里得出答案。
处理问题的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这里的情绪包括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
要敢于承认:孩子学习不好,是家长的责任。
案例一:
当老师向家长告状,说孩子上课说小话。
通常家长会站在老师的立场批评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对你关闭心灵,严重者导致撒谎。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三四年级就“逆反”,是不是青春期提前了?那么还有幼儿园就“逆反”的呢?青春期提前不能提前这么多吧?
“逆反”只因为两个字:否定!与青春期无关。
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灵,秘密在于两个:(1)取得孩子的信任;(2)令孩子佩服
针对老师所讲的孩子上课说小话问题,可采取“同伙切入”的方式。说说自己小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让孩子觉得你信任他,懂他。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其实自己是被冤枉的,是因为同桌找自己说话他受牵连了。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告诉孩子没必要向老师当堂解释,因为当堂解释很容易更激发矛盾,证明自己对等于找打架。如果当堂解释,不仅损失大家的时间,浪费老师的课堂时间,还会令老师更生气。但课后,可以找老师沟通。一个会沟通的孩子,一定会受老师的赞赏。
案例二:
一个孩子早上不愿意上幼儿园。
家长没有象以往一样命令他“不行!你必须去幼儿园……”而是蹲下来,和颜悦色地问孩子:“宝宝今天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呢?”
孩子说:“今天有游泳课,我怕水。”
家长对孩子说:“怕水咱们就不下水,你就坐在游泳池旁边拔拉水玩就行了。”
孩子也不象以前哭闹,高兴地说:“好!我去幼儿园!”
到幼儿园后,家长跟老师说了几句悄悄话。
晚上放学后,孩子激动地告诉妈妈:“妈妈,我学会游泳了!”
原来,家长对老师说了情况后,老师特意关注了孩子,没有逼孩子下水,只在他用脚拔拉水玩儿的时候,过去和他泼水玩,玩得兴起,孩子不小心下到池子里,老师顺势推了一把,孩子出去了。老师叫起来:“这孩子多聪明呀!没学就会游泳了!”接下来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三:
一学生上课玩帽子,老师提醒几次不听,最后老师生气了,将帽子扔掉。课后学生将帽子捡回,上课继续玩,老师更生气,罚他在教室后面站着。
家长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此事后,马上去找老师,但老师根本不理她,冷冰冰地告诉她“没时间”,然后老师就回办公室了。家长并没有跟进去,而是一直在校门口等。
等了很长时间,老师下班准备回家,家长笑脸迎上去,老师很勉强地答应了和家长谈谈。
家长对老师说:“我之所以没到办公室去找您,是觉得办公室老师太多,怕他们误会什么……”老师的态度缓和了很多。
家长接着说帽子的事情:“我听到这事儿也很生气……(此处省去若干字)”老师知道家长不是来找茬的,平和地和家长交谈了起来。
后来家长又说:“我总听孩子说,您上课还吃胃药,我就知道您一定是位负责任的老师,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会因为孩子的事情气得胃疼到吃药……”结果,老师自然是很感动……
第二天,孩子兴冲冲地回家,说:“妈妈,今天老师摸我头了......”
第三天,孩子兴冲冲地回家,说:“妈妈,今天老师又摸我头了......”
很显然,老师和孩子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能是为了验证老师的方法是不是管用,我居然成了会后被留下来的家长之一。以往会后被留下的大多是成绩有困难的学生家长,每次通知开家长会,小马同学也很同情地表示:“这次又有同学要倒霉了!”没想到这次倒霉的是他,哈哈。
说实话哈,当时被点到名时俺的小心肝一直在颤呀颤呀,不知道这小子惹了什么事。
这次被留下来的家长都是孩子学习在班级名列前茅的,毛病都是一个“浮躁”。还好,在一个一个分析孩子的过程中,小马同学没在“浮躁”之列,他的问题是上课和同学说话。
呃~案例一……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实践了。
小马比我还关心家长会的情况,一出教室门就问我:“老师说啥了?”
“老师说,你这脑瓜子应该算是班上最好使的(这是数学老师的原话),各方面都挺好的(这是我加的),就是最近有上课说小话的苗头。有还是木有?”我说话时嘻嘻地,屈老师说了,家长需要些幽默,不要问别人爱不爱你,应该问问自己可不可爱,幽默会让人可爱些是不?
小马说:“我没有说小话啊~”
“那就是说大话咯。我很想听听,你们都说些什么,跟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一样。”
小马笑:“你小时候上课也说话呀?”
“谁上课还不说点小话?只不过我比你高明些,我没让老师抓到过。”
他更乐,推着我胳膊:“有你这样的吗?”或许他说的是“有你这样的妈吗”?
我又说:“我还有一点高明的,我绝不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讲小话,那样会漏掉老师讲的内容,会影响成绩。”
他说:“其实不是我找别人说的,是×××和×××题不会问我,我才跟他们说的。他们俩总喜欢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写作业。”
“这样总归是不好的,一来影响老师讲课,二来你也容易漏掉重要信息,而且你看,本来不是你先说的,老师却只看到你在说,对你印象也不好了不是?”
他说:“以后我不理他们,让他们一直说一直说,老师总会看见的,他就会知道不是我找别人说话了。”
呃……我还打算教他屈老师的“不当堂解释而是事后沟通”的招呢,人家压根就没有当堂解释的行为,也没有事后沟通的意愿。
可惜了,挺好的招儿没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