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学习
——读《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里有这样一段话:听完唐太宗、听完魏征的故事要怎么样?我们人生这场戏主角是谁?是自己!所以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谁是唐太宗?我就是唐太宗。要有去学习他的优点的这个态度,不然听了,闵子骞是闵子骞,子路是子路,那不就白听了吗?
其实蔡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善于学习,就是会学习。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学习的目标。有的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个目标,有的人却能在短短几小时内领悟,这就是会学习与不会学习的区别。
在我看来,要做到会学习也不容易。需要有一个至少正常的智商,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对人生的感悟,需要时间的沉淀……
但首先,我们要有学习的意愿。
学生接受新生事物,上班后啃专业书籍,做父母后开始读育儿书籍,退休了开始涉猎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为什么能做好?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有学习的意愿。如果我们换一下,让学生去读育儿书籍,让退休的老人去啃专业书籍?他们不会有此意愿,自然也不会用心去做。在适合的阶段,有适当的学习意愿,很重要!
有了学习的意愿,还需有些悟性。
记得我给一个朋友回复过一句话:同一篇文章,有的人一眼就能获取其精华,有的人却只能看到表面。这说的就是悟性。
有些悟性是天生的,世界上总有那么些天才,他们对某些领域天生具有极高的悟性。但仅仅是某些领域,也许在其他领域他们就是白痴。
我们更多的是普通人,普通人也能有悟性,只是付出的要多一些。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评价一个学生“这孩子在数学方面真有悟性”。他的悟性也许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积累,只不过我们看不到他为这份悟性付出的一切。
我喜欢看一些优秀家长的文章,经常看到有家长留言:“您的孩子就是天生聪明,天生听话,天生爱学习,天生自觉……”这些“天生”就成为了那些家长不会教孩子的理由。每当看到这种留言,我就感慨,哪有这么多天生?你了解这些孩子的家长背后付出了多少吗?你有想去了解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经常思考能让人开悟。一个学生,他在数学方面思考得多,慢慢地会在数学方面有悟性;他在语文方面思考得多,就会在语文方面有悟性。同样,一个人常常思考人生研究哲学,他会对人对事看得通透,这也是悟性。
有的人做了父母后,对诸多育儿书籍、育儿理论做到分辨,然后为己所用,在孩子身上可能发生的任何问题在他们那儿都不是问题,难道他们天生就是当父母的料?不是!因为他们勤于思考。因为思考,他们很多事情都做在了前面,可能发生的问题他们都做了准备。
学习意愿、悟性只是前提,要达到学习的目的,还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学习目标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样,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总结。
我一直很佩服儿子学英语,他没学过自然拼音,也没学过音标,但看到不认识的单词他能读出来,听到读音也能写个八九不离十。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认识音标了!我问他怎么就会了,他说:“反正就会了。”自己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后来我想,其实他自己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只是没形成概念。
再说说奥数。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在奥数班解题能力挺好的,可是比赛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在奥数班老师一节课讲的题型差不多,只要掌握了方法,这种题型的题都能解出来。比赛却是把所有的题型放在一起,没经过大量的题海训练的孩子还真容易犯晕。
具体学科学习有方法,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方法,拿读书来说吧。
这段时间外甥在读李开复的书。刚开始他很没兴趣,他说读不懂。我说:“读不懂说明你的思想和李开复还有很大的差距,你更需要学习更需要积累。你把自己放到书里就能慢慢读懂了。”一段时间后,他竟然开始用书中读到的思想分析人物的成败,比如某相亲节目那个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没有带走女孩,比如某求职节目中哪个求职者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有一次他甚至向我表达了他想去某方面培训的意愿。
外甥看我这段时间总是捧着本厚厚的《细讲弟子规》在读,很不解,这么枯燥的书我怎么读得下去?我说:“咱们读书目的不一样。你是想从李开复的书中了解当代年轻人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而我的目的只是‘修身’,所以我们选择的书不一样。”
是的,我读书的目的是“修身”,所以在读的过程我会自省。哪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是我没做到的。蔡老师“所以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谁是唐太宗?我就是唐太宗。”传递的也是这种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