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大地震》,少儿不宜

(2010-08-11 18:35:00)
标签:

影评

影视

唐山大地震

影片

冯氏

分类: 杂记

    应该说,我是怀着无限的期待去观看这部影片的。很少看八卦的我也被《唐山大地震》的宣传打动了。或许,打动我的不是他们的宣传,而是这部影片的片名。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被冠以如此片名的应该是一部灾难片,一部温情片,一部让人看后能有很多感受、能受益的影片。

    于是,这一天,我们家老中少三代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带着诚意,带着期待,带着纸巾。

    然而,影片一开头,我就“被震撼”了,居然以一对男女在货车车厢里干“那事”拉开故事的序幕。影片中的男女说:“这么热的天,全唐山估计只有咱们俩在干‘那事’。”我敢说,也只有冯导,才敢在备受国人瞩目的有着灾难片名的“大片”中展现这样的“大手笔”。

    对于电影,我是外行,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我不明白,大多数来看这部影片的人应该不是为了娱乐,何以一定要以这样的手段吸引观众?身前身后不乏特意带着孩子来观看的家长,此刻的尴尬可想而知,而我则暗暗祈祷:但愿我的儿子还不明白“那事”是什么!

    影片中的价值导向也令我困惑,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方登,对方登不负责任的男友,继父安慰女儿时继母莫名的妒忌……好在我的孩子还看不出来,他还不了解这个社会,但如果他问我:“妈妈,为什么他不要孩子?父亲安慰女儿母亲为什么会生气?”我又该如何作答?

    我座前的孩子问他的妈妈:“你这眼泪从哪儿出来?”确实,孩子有理由困惑。影片贯彻了冯导一贯的风格:喜剧效果。不知道是唐山话本身就有喜剧效果,还是从俆帆嘴里出来就变味了,再加上典型的“冯氏”台词,在我认为的灾难片的剧场里爆出阵阵笑声。

    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们没有那样的经历,当然不会有共鸣。但想想汶川大地震时,看到那些现场播报,孩子们哪个不为之动容?孩子们有天生的同情心,演员的技巧、背景的衬托、音乐的烘托、特技的效果……如果说,这许多的“手段”加起来都不能博取一个小孩子的同情心,那又说明什么呢?

    如果有人问我:“你哭了吗?”我会坦诚地告诉他:“我哭了。”我的确哭了,为故事的本身。我也被触动了,为某些细节。如果换个大环境,而不是冠之以《唐山大地震》的名称,仅从家庭伦理剧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很有看头,尤其是一个母亲的坚强和忍耐、32年内心的痛苦,这些足以赚足观众的眼泪。

    当然,让我感动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演员的表演。作为冯氏剧主力演员之一,徐帆的表现并不出色,过多的演技反倒显得有些夸张、做作,母爱应该是最朴实、最自然、由心发出的。而徐帆只会歇斯底里地叫喊,让人体会不出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反倒陈道明,不经意间就演出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含蓄,和深沉博大的父爱,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脱下军装揍负心汉的那个细节。还有小女孩开口说话后慢慢接受新父母那犹豫的微笑看着让人心疼,影片中不乏诸如此类的亮点。

    我无意参与纷纷扰扰的影评,只希望提醒那些想看本片的家长朋友们,在准备看这部片子前要清楚想通过本片传达给孩子一些什么东西?如果要让孩子了解那段厚重的历史,那么请不要去浪费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真的将这些误当作历史,让人情何以堪?我们无权干预别人拍什么样的电影,但我们可以选择看什么样的电影。

    几个星期前,我带儿子看了《老百姓是天》,出影院后儿子感慨:“当官就应该当这样的官啊,为老百姓着想才是好官。将来我也要成为党员,当这样的官。”看完《唐山大地震》后,看着儿子一声不吭,我问儿子:“怎么不说话呢?你在哭?”儿子愕然:“我为什么要哭?”“看完这部影片,你难道就没有一点感觉?”儿子说:“没感觉。”在我的反复“逼问”下,儿子总算给了我一点安慰:“失去的东西是回不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意外
后一篇:换个角度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