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莞日报,想说爱你,还真难

(2006-06-13 22:48:34)

 

       

夏可可

 

在东莞生活了12年多,可是看东莞日报报纸的习惯,没有怎么养成。

 

本来生活在这块土地,应该关心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了解这里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可是,东莞日报的沉闷和单一,让我在报刊亭一拿起这份报纸,就会厌弃,宁愿买南方都市报或其他报纸,也不愿买东莞日报。

 

后来由于自己业务的原因,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订了东莞日报,可是,一旦阅读,味同嚼蜡,心里总是不能生起喜欢来。

 

这种情绪一年一年延续着,没有办法改变。

 

东莞日报,说起来是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城市里最主流的报纸,以前,在今年6月1日改版前,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入流的报纸,设计版面的陈旧,内容的重复单调,让人根本没有阅读的欲望。

 

可是,当我翘首以待改版后的东莞日报,看了13天,还是觉得很悲哀,哪里有什么新气象,新内容,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报纸的刊头名变了字体,报纸的版式设计有点突破,可是,还是一样没有新鲜的血液在里面流动,只有腐朽的气息在流动着,真让人感到灰心丧气。

 

比如,今天的文化周刊,名之曰“文化周刊”,底下有一行小字“沿着历史文化的脉络行走”,两个版面,几乎每个版面都是一个整版。讲什么呢?一个版面讲如何“文物鉴赏”,一个版面讲历史人物“蒋光鼐”。你这叫“文化周刊”,不是“历史人物周刊”,更不是“古物鉴赏周刊”。

 

是文化周刊,你就要传递文化信息,讲一下东莞文化有哪些新动态?又有哪些文化人做了哪些文化事情?生活在这里的文化人物他们有怎样的文化思想?

 

为什么不关心这块土地上成长的文化人?为什么不重视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为什么不能给这块土地上这些默默从事文化精神传播的人一个好的平台来表达他们的声音?为什么你们要把这样的舞台霸占而让那么多需要将声音传遍大江南北的文化人没有一席之地?这里不是没有文化,而是真正有文化的人被压制着,真正的文化人的声音被掩埋着,一切看似风平浪静的地方,其实里面波涛汹涌。

 

以前东莞日报动不动就是一整版讲一些东莞地名的变迁,或者一些东莞老人老皇历的故事。那时,我就想,你东莞日报不是历史遗物的报刊,为什么要一整版一整版讲那些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东西?我还真不明白。如果要了解东莞的街道,了解东莞那些有名的古代人物,我想有东莞县志之类的书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需要东莞日报辟一整版来刊登那些毫无情趣的文字吗?我们不是老人家,我们是需要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城市每天发生了什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需要知道最新的最全面反应东莞的资讯,而不是一份报纸为了满足那些只是极少数老人家需要知道一些故纸堆的欲望而将我们的需求摈弃。

 

东莞日报,在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却只有7万份的发行量,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上海,也是一个千万人口城市,人家的新民晚报就有170多万份。北京就更不用说。

 

东莞现在提出打造文化新城,文化硬件建设在全国有目共睹,不是数一至少数二,广场一个又一个,每个镇区比赛似的你追我赶,可是对文化人的尊重和重视有没有你追我赶呢?对文化人生活上的照顾有没有象那些重视文化广场一样摆在你们记事日程里面呢?如果没有,即使再好的文化人,来到东莞,也是蜻蜓点水,如过江之龙,只是飞过东莞,不会做任何停留,更不用说那些走穴卖唱的歌星或者体育明星们——仅仅是因为东莞有的是钱让他们捞得的大把大把钞票让他们数也数不完。

 

文化底蕴,文化含量,真的不是你经济发达了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很多人很多年不懈地努力才可以达到的一个彼岸。

 

一份被自己粉饰成“本土就是主流”的东莞日报,难道你这样就完成了你们重大改变了吗?我希望改变得再大些再大些,那就是要多一些新鲜的资讯,多一些明快的好看些文字,让我们在拿到这份报纸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感觉非常亲切,感觉生活在一个很诗意昂然的文化城市里,那个时候,东莞日报,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喜欢的报纸。

 

东莞日报,想说爱你,还真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