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宣公十二年“拔旆投衡”释
(2009-12-24 20:26: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食蛤心话 |
(弱斋):小钻君既于《左传》有心得,正好助弟解多年来之一惑: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不拘于传统注释,风字究作何解才可通达句义?
(小钻):几种可能(1)转抄导致“风”字前脱落动词某字,如“值”等等;(2)左传讲究简练,刻意省略前面的动词。另外,“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为何要拔旆投衡?听听弱兄的高见。
(弱斋):此为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人拔投之后方可轻车便马脱其陷,而逃性命也。楚人自信能胜之,故以古君子之心,不吝教之脱也。
(小钻):是投旆于衡(前人说法),还是把旆和衡都拔了、投了(我的倾向此说)?
(弱斋):前贤之解似确乎不可易。杜注谓“拔旆投衡上,使不帆风,差轻。”孔疏解之为“投于衡上,卧之,使不帆风,则于车差轻”。洪亮吉《诂》以汉儒之说匡正杜注,多采贾、服诸遗说,然于此处未置一词,可见亦认可杜注孔疏。
且以晋卒从容讥言“不若大国之数奔也”味之,则绝无紧急投旆于地弃而不顾之理。旆者军心之帅,至重命也,不可辄失。
溯观城濮之战,祁瞒时为晋司旗之官,因中军亡大旆之左旃,即被行军司马以奸命失职而杀之。是故予曰:旆与衡皆未弃,所脱者扃,所轻者风之阻也。扃亦脱而未弃;扃非衡,乃与衡相连以约束兵器旗柄之阑干。斯谅为有据之达诂欤。
(小钻):受教。
(弱斋记于2009年12月24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