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伊丽莎白,不幸从马上摔下来,马鞍掉在她的背上,压损了脊椎。
一百多年后还有人这样描写她当时的情状——“生命只剩下一串没有欢乐的日子,青春在生与死的边界上黯然消逝,瘦小的身子,蜷伏在她的沙发上,贵客来都不能欠身让坐。”
在伊丽莎白失去健康和自由的日子里,诗歌拯救了她。相对于个体而言,诗歌是解放自我的捷径。《诗集——1844》的出版使得她成为当时英国最出色的诗人,她的生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个叫做勃朗宁的年轻诗人,被伊丽莎白的诗歌中“清新美妙的韵律,丰富多彩的语言,细腻精致的情操,新颖真实的思想”征服了,他写信示爱:“你的那些焕发勃勃生机的诗作,已渗入我的身心,化作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特别喜爱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39岁,这在中国被视为豆腐渣的年龄,伊丽莎白收到了年轻英俊,博学多才的勃朗宁的求婚信。身体残疾的自卑,年龄的差距让女诗人理性地拒绝了这次求婚。
她说:“我哪像让你爱慕的人!——却像一具哑涩破损的琴,配不上你那么清澈美妙的歌声!而这琴,匆忙里给用上,一发出沙沙的音,就给恼恨地扔下。”并要求他今后只作为一个朋友来往。
此后,勃朗宁和伊丽莎白一直保持着通信,并不断地从自家花园采摘最好的玫瑰送给她说:“我从灵魂深处爱着你,我愿意把生命交给你,你接受多少就多少。”这种坚定、执着、一往深情的爱情创造了奇迹,伊丽莎白竟然站了起来,简直看不出是一个病人。
勃郎宁夫人在恋爱中写下了40余首情诗,婚后才悄悄放入丈夫口袋,并说如果他不喜欢就烧掉它们。勃郎宁读后说:“我决不敢私藏自莎士比亚以来无论任何语言中最美的十四行诗。”最终,这些诗得以印行,这就是《葡萄牙人十四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