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精神与探索之旅
(2014-04-28 23:15:04)——罗小布《有线电视经济学导论》编者序
曾会明
第一次跟罗总打交道,是在十年前,当时我在广电总局《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任社长,时任东方有线副总经理的罗总是我们约请的杂志编委之一。2004年底,杂志专题请行业大咖们做新年展望或建议,罗总的文字很另类:不改“四气”,难成大事。(“四气”:莫名其妙的霸气,盲目清高的傲气,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娇气,只愿占便宜、不愿吃亏的小气。如果不改“四气”,必然会咽气!)
第一次见到罗总,是2006年2月,在上海文广举办的一个高清产业战略研讨会上。罗总在会上连珠炮式的演讲,洋洋洒洒一百多页PPT,令我感觉一时喘不上气来。罗总演讲结束后匆匆离开会场,我追出去在门口拽住他聊了半天。2006年第三期杂志我做了一个高清专题,其中根据罗总的演讲写了一篇《罗小布:高清营销不打无准备之仗》。
重新翻出当时这篇文章,结尾的一段文字是“当高清内容供应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电视机厂商都从高清业务中获利,最终用户对高清业务满意,这种多赢的局面才算是真赢。”——一晃八年多过去了,就算抗日战争都打完了,而有线电视行业的“抗战”却还刚刚进入序盘。
罗总到北京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在中广互联线上的讨论、线下的会议以及微信群里,经常能够拜读、聆听到罗总犀利的观点。其思维非常跳跃,游走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数学、哲学之间,经常感到大脑的运转速度跟不上他的节奏。当然,也有一些观点我并不认同,有的随着对有线电视及媒体发展的更深入跟踪之后逐渐理解,但仍有些看法一直处于跟罗总针锋相对的状态。
这并不影响我和罗总的交往,恰恰相反,我自认为这是罗总对我而言一直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原因所在。对于行业的研究,我逐渐认识到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的重要性,是颇受了罗总的影响的。而罗总的勤奋、好学、跨界以及写作的速度,令我等后辈望尘莫及。
记得曾送给罗总两本书,一本是《美国有线电视五十年》,在一周之后,罗总写了一个长达190页的PPT文档《研读美国有线历史,思考中国有线出路》,令我愕然。另一本是《中国营销25年》,偶然跟罗总提起我正在读这本一位业内朋友送我的这本书,罗总极感兴趣,于是从网上订购了一本送给他。
而这次,是罗总送了本书给我。去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末,罗总打来电话说他正在写一本《有线电视经济学导论》,说“这本书写了一半了,写完就送给你了,你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2013年10月21日,中广互联发布了《有线电视经济学导论》的第一章,开篇写道:“本想整本书写完后,统一出版发行,考虑到竞争形势紧迫,故决定将部分手稿,委托中广互联网站以每周一个章节的方式和速度逐步发表,也算是提前为本书做一下广告。”
自此,每周一篇,直至今年1月29日,大年三十儿的前一天,发布了在网上连载的最后一篇“用博弈论分析有线经营的策略选择(下)”。期间,连续十五周每周一篇,从未间断。如同美剧的边拍边播,这本书则是边写边发,同时还在网站、微博上进行互动。
这是我和罗总商定的一种探索形式,期间罗总对于文后的在线评论几乎是每帖必复,我们编辑还会把每篇文章的点击数每周统计汇总发给罗总。为加强互动,从连载的第三篇开始,笔者开始以“中广互联评论”的名义,对罗总的观点进行一些评论和回应,甚至表达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这种互动的网络写作与发布方式能够引发业界朋友更多的评论和参与”,呈现在读者们面前的这本书,收录了一些精彩的网友互动内容,罗总也根据评论和意见对文章做了一些的增补和修订。当时,对于线上发布之后出书是否还有人买信心并不太足,因此也小心眼儿地保留了部分章节没有发表。
听罗总讲,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凌晨起来写作的,早上一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一个章节,其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也足见罗总平日的积累以及过人的记忆力与文字能力。
如今,这本书终于付梓!回顾整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与探索之旅。
编辑、评论罗总的文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过程。我一般安排在周末的晚上来做这项工作,用整晚上的时间,通读整篇文字,其间不断查阅其中的相关资料、背景及知识,探寻作者的思路,思考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与共鸣,有不明就里的疑惑及研读相关书籍后的豁然开朗,也有对部分“罗氏观点”的不同意见,然后以“中广互联评论”的名义“痛下杀手”的快意。
相对于罗总的演讲,我更喜欢罗总的文字,更喜欢与罗总落实到纸面上的这种交流方式。一个原因是,罗总写的书比他的演讲更富系统性和逻辑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路,而不用跟罗总去拼大脑的转速;另一个原因,估计是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的,跟罗总面对面交流,你基本上没有可能在音量、语速上跟他较量,罗总的气场一上来就把你压倒了。呵呵。
在春节前,罗总的书稿基本完成之时,跟罗总喝了个酒。罗总说出书的钱他来负责,让我们帮他完成编辑,这些书怎么处理都行,“我是把它当做送给朋友们的一个礼物。”我不赞同这种方式,我决定继续“玩”下去。
2月14日,我们开始启动了这本书的众筹,目标是在三个月内筹集出版这本书的成本费用2万元。我对众筹的认知,得益于我们北大创业联合会众筹的1898咖啡馆,我从中认识到互联网对于C2B模式的巨大支撑作用。而C2B,意味着在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尚未面世之前,其需求、用户已经锁定,它将是商业的终局!虽然有些众筹网站在界面或支付体验方面做得更好,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众筹网,要的就是为了突出“众筹”这个概念。
其实,在众筹出版项目上线的当夜,我在有线高管微信群里发了个链接,多个省市网的老总当即表示了大力的支持,总额度甚至已可过半。但众筹的目的并不是钱本身,而是过程,这个过程将是最好的宣传和广告,它将进一步传播这本书的理念与价值。因此,我跟一些老总私下沟通降低了支持的额度,也拉长了众筹的时间和节奏。
2月27日,众筹过半。4月15日,众筹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共有71人支持了22300元。原东方有线总经理夏晓燕、贵州有线总经理李巍、厦门有线总经理张瑜、永新视博总裁李东、成都康特总经理龙永庆、西安海数总经理蒋章建、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孙育宁等等诸多业界朋友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感谢!
期间,此书的众筹引起了北大某学院领导的关注,专门联系我做了沟通,并希望罗总能够与他们合作,在此书基础上共同写一本媒体经济学方面的教材。这算是众筹的一个副产品。
随后,我们继续互联网的玩法,将此书的封面设计发了个众包的任务到猪八戒网上,几周的时间收到了几十份设计稿,而这一任务的悬赏金额,不过区区500元而已。众筹与众包,让我们一同去体会互联网的力量与模式。
估计在此期间,有不少业界的朋友跟罗总联系希望提供赞助支持,以至于罗总在其自序中“澄清”:“不是因为自己缺少出版经费而筹集资金,更不是希望通过‘众筹’来挣钱,只是希望试验一下这种方式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关于众筹的目的及模式,一些业界朋友,甚至罗总,可能都还有一些“误解”。那我在此也澄清一下,众筹、众包,都是我的主意,我觉得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很多我很久没有联系甚至不相识的人,都通过各种方式跟我们联系、了解参与和支持的方式。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编辑,表示他们还没有哪本书在没出之前就已经锁定了这么多读者。此外,罗总这本书写作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业界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对于这样一份情怀,作为此书的运作者,我认为应该也必须为作者辛勤的劳动给予应有的回报。
书籍作为平媒的一种,是再传统不过的一个产品,我们在其运作过程中加入了互联网的元素,同时在排版和表现形式方面也通过点评对照、二维码等方式形成更多的线上、线下互动,并让这本书的读者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线上交流平台。另外,此书众筹的过程,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SNS社交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启动了“微店”平台的预售,用户通过手机即可简单完成本书的预订操作。
春节前那个饭局,我曾跟罗总约定合作写一本书,关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平台化运营,我认为这是有线行业的方向。在玩过这次众筹和众包之后,我决定玩一把更大的:除了出版、发行环节,这本书的内容、案例以及作者,全都将采取众筹和众包的方式,让大家帮助大家,必将更加贴近需求,内容也会更加翔实而精彩。
此书的出版,要感谢广播电视出版社、众筹网、猪八戒网支持我们尝试众筹与众包的方式,我也要感谢我的团队中陈涛、徐芳、刘兰兰、张硕等同事在众筹、众包、编辑、校对及微博、微信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
罗总这本书的内容与观点,未必都是结论,但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方法,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深入的思考。
这,就是罗小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