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能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男主角马路开头的一段别样独白,让原本一个有点老套的爱情故事,变得与众不同了。这部戏,就是连续演了九年之久的《恋爱的犀牛》。昨晚,在属于孟京辉自己的第一座小剧场里,我深深的被这部戏打动了。
这部戏的结构走了双线索路线,马路和明明的爱情代表了理想主义者的爱情,马路的朋友们和女孩儿甲乙丙丁代表了世俗主义的爱情,在编剧廖一梅独特的语言风格下,将两类爱情慢慢剖析开来。看戏是一种很自我的活动,每个人对同样一部戏的理解和领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而言,昨晚整个的演出,让我看到了一种情感,一种名叫纯粹的情感,在小剧场中孕育,流转,升华。
说纯粹,是让我发现,真正的爱情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人不会怀疑,不会退缩,不会吝啬,不会问值不值得,不会问可不可以,一切的信念只源于内心的渴望和情感的皈依。马路为了得到明明的爱,可以付出一切金钱,一切名誉,一切他所拥有的,甚至是他心爱的犀牛的心,即使明明爱着别人,即使明明是个婊子,即使明明只是把他当作备胎,这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他的心里脑子里血液里,想得到的只有爱情。也许,到了最后,他都忘了他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明明吗?也不是吧,他爱的是他眼中的明明,爱的是他自己心中的爱情。如信仰一样,即使外人看来是多么可笑,多么虚无,多么没有逻辑,可信仰中的人们,会一如既往的虔诚,狂热,执着。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犀牛似的爱情是通过马路来表现的,马路也是这部戏的绝对主角,可是且慢,别忘记了明明。明明难道不也是在固守着一份遥不可及的爱情吗?即使身边再有马路这样的追求者,她还是爱着那个让她疼不欲生的人。明明说:我要是不爱他该多好呀。可要是不爱他,活着还有什莫意思呢?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痛苦,这么多的感动,在绝望和狂喜的两极来来回回?这活着还有什莫意思呢?原来,爱情除了是种信仰,也是一种磨难。

同去的朋友觉得整部戏有些拧巴,对于马路对明明毫无保留赴汤蹈火的爱表示不解。其实很多时候,生活让我们变得过于现实,所以纯粹的东西才只能在文艺作品中看到。
九年后的重新编排,导演确实用了写心思。
明明和马路酒后缠绵,导演安排的不是床戏,而是两人在传送带上奔跑,背景音乐是郝蕾的歌声: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我都快已经走到所有路的尽头。。。两人时而兴奋,时而疲惫,时而喜悦,时而落寞。。。性的满足很容易,没有爱也可以,但是满足了以后呢?还是没有爱,他爱她,她还是不爱他。爱情,是最永恒的谜题。
信仰,其实不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你有了信仰,你仍然不会富有,不会美丽,可是信仰,可以让你坚信美好,坚信希望,坚信永恒。爱情如果是一种信仰,是纯粹的,是痛苦的,是无所得的,那你还会去爱吗?马路的答案:爱你,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