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棕色的皱纹纸书皮,封面上的pop,mom &
圆0,封底上的那句让人怅然若失的话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都在默默地告诉读者,这是一本讲述一家三口平凡生活的书,不同的是这里的pop是钱钟书,mom是杨绛,圆O是钱媛。
1997年,钱媛因癌症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家;
1998年,钱钟书也随女儿而去,独留杨绛一人空首三里河居所;
钱媛在病床上写了一半关于我们仨的文章,
钱钟书去世后四年,杨绛先生以92岁的高龄完成了这本《我们仨》
文中语言平实内敛,所写虽为生活中琐事,却见情见意。第二章古驿道是我每次都不忍读到的篇章,一个长而悲伤的梦魇,却是作者亲历的现实,残酷的无以复加,一路读来,一路泪流。还好,第三章开始写他们的相识,相知,相处,让我们有机会和杨先生一起重温那些美好的日子,喜欢这一家子,钱钟书的幽默和童心,杨绛的知性和淡定,圆圆的聪慧和执着。
三口之家是中国当今最普遍的家庭模式,也使我们对彼此的爱可以更加专注,正如钱钟书所对杨绛说的“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会喜欢那个孩子了。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正因为这样,身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得到了来自父母更多的爱和呵护,当然也必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孝心。不想过多的谈这本书,因为不忍,因为感伤,不敢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离死别。只是想说,这是一本太好的书,好到我找不到语句去形容他,评价他,看过了书,想到的更多的是我的父母。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喜乐和幸福。妈妈昨天骑车摔坏了腿,不能活动了,我好心疼,可是还要来上班不能很好的照顾她,想到每次我生病,妈妈都尽心的照顾我,就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恩惠和爱,孩子如何也不能同等的回报。所以心情很是低落,怪自己为什么不可以让父母过更好的生活,让他们安度晚年。朋友劝我有心就可以,不要太着急,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时常让我警醒和急切。
一家人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啊。我时常痛心的想,到底钱先生,杨先生和圆圆哪个更幸福呢?想来是先走的人吧,留下的人要用余生去品尝失去亲人的痛楚,去回忆曾经的美好,这是世上最残忍的事情吧。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