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和羊肉泡馍

(2007-11-09 11:25:36)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分类: 文艺女青年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这是昨晚看完话剧《白鹿原》脑海里想到的一句话,这也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
   
    将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不到三个小时的话剧,将错综复杂的多人物关系展现在单一的舞台上,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而说惯了京腔京韵的北京人艺演员们,还要操着陕西方言来演绎白鹿原上动荡岁月中盘根错节的恩恩怨怨和国仇家恨,就更见其舞台功底。虽说初听陕西话还要费些精神,但渐渐就被演员的精彩表演所吸引,尤其是穿插剧中的秦腔演绎,彻底让我忘记了北京浓郁的豆汁儿味儿,品尝了一次纯粹的羊肉泡馍。
 
    第一次听秦腔,是在《血色浪漫》中,北京知青钟跃民被陕北姑娘秦岭的秦腔所吸引,也让我一下子喜欢了这种原生态的调调。成长在八零年代的我,小时候正值西北风的流行,也听了很多信天游类型的歌曲,虽说与最本真的秦腔调调一脉相承,但歌曲终究缺乏秦腔与生俱来的震撼,想来秦腔的调调好就好在朴实,本真,加了精细的配乐反倒冲淡了原有的粗犷高远的味道。
    这次,在《白鹿原》里,再一次领略了大秦之腔的魅力。来自华山老腔艺术团的民间艺术家,弹唱了一首首纯粹的秦腔。在绵延千里,一望无边的黄土高原上,多少代秦人背朝黄土面朝天,一日复一日的劳作也难有江南富饶之地的丰收,日子是贫瘠而沉闷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用来打发时间的秦腔唱调,才显现出其独特魅力。歌词是最生活化的场景,有劳作的辛苦,也有男欢女爱的挑逗,男声豪气,女声婉转,为贫穷而无味的生活状态增添了些许喜气和渴望。
 
    好曲子就像好食物,享受时让人品味,享受后让人回味。除了秦腔,羊肉泡馍这个小吃绝对也是陕西文化的代表之一。牛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想想看,在陕北黄土满地的窑洞里,外面是呼啸着的北风,北风里隐约可以听到几里外赶路人打发时间的秦腔,洞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泡馍,热炕头上守着发妻,这样的日子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野心欲望,有的只有踏实的日子,平凡的过活。
    真正的文化,绝对不在书本上,不在博物馆里,不在研究者的论文里,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如秦腔,羊肉泡馍才真正是原汁原味的陕西文化,就像牛街的豆汁,茶馆里的京韵大鼓,才是北京的味道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