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办学院的《学习报》时,决定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汉语知识,为的是让学院学生在英语学习狂潮中不要忘记中文的学习,其实也是基于之前发觉自己有“电脑失写症”才突发奇想的。而近日在看《聊斋志异》,几乎每看一篇都有感想。许久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熏陶,还是感觉有点吃力的。这也驱使我对《聊斋志异》深入考究,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补给失落在高中的汉文化。
先谈谈《夜叉国》吧,由于对“异史氏”最后一句评价表示强烈的支持,我决定先写本篇的感想。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名徐姓男子与人一同出海经商,不幸海风大作,把一行人吹到一个叫“卧眉”的夜叉国,他的同伴都被岛上的夜叉吃了,所幸他善于烹调便被留下来做杂役。之后他与夜叉们渐渐熟悉起来,夜叉们也对他没有了戒心,并给他带来一个母夜叉(怎么觉得听起来怪怪的……文中以“雌”代称)让他成家。虽然他很惧怕,但最后大概是由于种种人类原始冲动而与之交好,并生下不若夜叉的两子一女。而后徐思念故乡,带大儿子悄悄离开。回乡之后他家境益丰,儿子也因为骁勇而平步青云。一次一个商人出海飘到夜叉国见到徐的另一个儿子,交谈之后才知道是故人之子。之后便如许多久别重逢的故事一样,一家人团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其中有一个亮点就是,这个母夜叉最终竟与儿子一同征战沙场,巾帼不让须眉。
首先对《夜叉国》发生的地点发表下个人见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困扰了我很久,始终不敢肯定。为此还特地考究了历史和中国古代版图,连《皇舆全览图》都研究过了。但却在考究中不断推翻自己的论断,故只能根据内容作个估计。
本篇一开始提到“交州徐姓,泛海为贾,忽被大风吹去”,交代的是故事主人公所生活的地方。起初我以为“交州”是通假“胶州”,那本篇就应当是指发生在山东。然而在之后读到的“而北风大作”、“值边乱,所向有功”、“母尝从之南征”,猜测应该是南方的一个地方。若是在山东,似乎并没有“边乱”可以整治,所以猜测这个“交州”是指越南。因为越南是中国古代的交州,而其主要民族京族与云南广西人基本没有区别。之后考究了越南的历史,却又有点打击,因为越南自唐朝末年一场“白滕河之役”后,便在吴权的带领下从中国独立,摈除了自汉代以来的“交趾”之名。如果蒲松龄是唐朝人,无可非议的,这应该就是指越南。所以对于“交州”的确切地点,还希望有研究的人士给予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其次对其中的一些响应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宗旨以及可以借来一抒我近日心怀的东西发表愚见:
1、在描写徐收到夜叉国平民器重之后过“天寿节”接天王的情形,读到“少顷,大风扬尘,张皇都出”的时候我不禁哑然而笑,因为在夜叉的世界里,竟然也有这样森严的等级和威严的统治者,这是封建统治的一个缩影,大概是暗喻在那个时代里,不论哪里都被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蒙上一层阴影。是发泄愤懑也好,是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无法摆脱也好,蒲松龄在字里行间还是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了;
2、当那个商人遇到徐的小儿子时,他说徐彪(即徐的大儿子)已经在中国成为一名副将,“少年不解何名。商曰:‘此中国之官名。’又问‘何以为官?’”,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一如我之前拜读卢新勤老师的博客时看到的一篇关于未能成功当选代表的文章,而现在我的感觉也是类似的,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但是比起我,她要豁达得多。人们总是说“站得更高,摔得更疼”,对于从小都是一路坦途的我而言,是深有体会的——一直以来,我害怕失败,正因为我很少经历大的失败,可以自信地说,只要我想进的组织,就没有能够阻拦得了我的力量;只要我想参加的活动,我就一定能获奖。所以我很佩服卢老师,她站的位置比我高得多,然而面临着失败和挫折,尽管心里有些不快,但还是能够淡然处之。做了学生工作那么多年,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跟人打交道时的喜悦和快感,但由于个人的不小心得罪以及某些人的主观操作下,我以及我深爱的部门渐渐在学生会里变淡了。即使普通同学的口碑有多好,即使有多少同学支持我们部门,都无法摆脱那样的命运,只因为某些人不了解情况,或者是我小肚鸡肠猜测下的质疑他们的度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自己不是“官”,但对于普通同学以及所有人的印象而言,这就是“官”。所以我也借此感叹“何以为官!”,我也怀念那些已经离开的大肚能容的人们。在这里也借用卢老师博客的几句话:“‘公平’、‘公正’的谎言、游戏、陷阱,就是摧毁你的自信心,折磨你的自尊心,嘲弄你的虚荣心”、“天不降大任于斯”。同时我也加两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回到本篇吧,其实蒲松龄本身也对“官”产生疑惑,或者说,他对那个时代的“官”表示愤懑,所以他希望在这里借一个不染俗世尘埃的少年之口问一句:何以为官?
3、商人回到中国后告诉徐彪他的所见所闻,“彪闻而悲,欲往寻之。父虑海涛妖蔽,险恶难犯,力阻之”,出于亲情,徐不愿意儿子以身犯险,因为在他身边就只有这个亲人了;然而也是出于亲情,徐彪“逆风阻舟,摆簸海中者半月”,宁可身心劳累,也要找到亲人,一家团聚。而后他终于找到母亲和弟妹,并把他们接回家中。一见到徐,母夜叉怒骂之。虽然他们没有像中原人一样三跪九叩成为夫妻,但却有夫妻之实,那种非建立在爱情上的亲情也是割舍不断的,所以她有恨,“恨其不谋”。在此我想借批判徐忘恩负义来赞扬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更何况是一个在自己危难的时候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的女人,尽管母夜叉相貌丑陋、五大三粗,未有中原女子的温婉尔雅,然而作为女人,她堪称是“贤内助”。在过“天寿节”的时候,由于她的丈夫没有明珠点缀,她向众夜叉每人各讨来明珠五枚,自己给了徐郎十枚,如此珍贵的东西她都愿意相授,可见用情之深。而后为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还与一个“欲于徐私”的母夜叉倾力相搏,以保护自己的丈夫。如此贤良的女子,即使她有多么不堪入目,也应当珍视之,而不是在自己回到中国过上富裕生活之后就忘却这般情意。讲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我一位朋友的父亲。作为父亲,他是成功的;作为丈夫,他是伟大的。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一位精神患疾的妻子,而在知道之后却默默地守候并深爱妻子20余年。我的这位朋友从来不怕坦言家里的事,而且脾气相当温顺,也是个很贴心的人,这大概是由于她有一位伟大的父亲和一个同样温柔的母亲有关吧。
4、最后我想讲一下蒲松龄对本篇的评语:“异史氏曰:‘夜叉夫人,亦所罕闻,然细思之而不罕也。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我的一个朋友在我介绍下看这篇的时候,她笑着说,什么啊,这不是摆明说我们女生是夜叉嘛!如果我是以80后年轻一族的心态去看这篇的话,看到最后一句“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我大概会大笑,然后嗤之以鼻。幸好在看了这么多篇以后,我已经是用一种鉴赏的心态去看《聊斋志异》了。看到这句话,我想到了长孙皇后,想到了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想到了撒切尔夫人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想到了丹麦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更想到了我的父母。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能够在生活当中给予伴侣以无限支持,那么他/她就是一个伟大的人。
至于蒲松龄把这个“母夜叉”描绘得精明能干、爱憎分明,大概是相信女人也是聪慧的,就像冰山一样,纯洁、美丽、同时隐藏无限的潜力和内涵。并且他希望有一天,女人不再收到封建桎梏的束缚,她们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向着另一个新世界探索和追求。这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男女平等。而我,也将会以自己绵薄之力,延续这个时代,这个令古人无限向往的传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