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过滤的庞麦郎

(2015-01-16 14:41:04)
标签:

娱乐

之前听过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老公用他的手机放给我听的,他很喜欢,所以推荐给我。我带着耳塞匆匆听了一遍,并无太多的感受,也没有什么共鸣,只是觉得他的口音有几分熟悉,直到看了《人物》对他的专访——《惊惶庞麦郎》才知道,原来这人叫庞麦郎,原来,他是汉中人,是我嫡亲的老乡。

 

关于这篇专访,可谓谤誉天下。参与评论的有公知大V,也有演艺明星。这专访我仔细读过,对于细节的刻画(这也正是饱受争议的地方)更像是小说而非一篇新闻稿,也正由于这些细节,使得一种庞麦郎的形象跃然纸面,最终,与他的歌呼应了起来——这或许是在作者落笔之前,已经在脑中勾勒好的形象。我相信,706分钟采访过程,有非常多的细节,但是作者选取的是那些最能表现她脑海中庞麦郎的那一部分——无关乎对错与真假,作者陈述的只是部分事实而非事实的全部,仅此而已。如何解读,是各位的事。

 

我忽然想起了大学一位同学。我和这位同学并不算熟,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他的着装,他喜欢穿一身不甚合体的西装,搭配一双球鞋,还围一条很长的白毛线的围巾。女生们曾私下里笑说像五四青年。其二,是有一年的运动会,他坐在最后一排,给同学们看手相,几乎一多半的女生都围坐在他身边,而他则像一位真正的大师那样,操着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声调,宣判每个人的余生。

 

再后来毕业了,就再没见过他。只是有一次,和另一位同学聊天,说起他来。同学说见过他一次,在上海。据这位同学讲,他总是不停地换工作,每份工作不做不了多久便辞了。开始和别人在市区合租,再后来,搬到远郊,租住在二百多块的民房里,令同学印象深刻的是,见了面,他还像是在学校时那样有着挥斥方遒的激扬与理想以及算命先生一般的莫测高深,现实的境遇仿佛只是溅到他衣襟上的水花,并不曾真的打湿衣裳——他身上的衣裳总是显得不那么合体。记得这同学最后说道:“我和他在路边一间小店吃完饭,就分手了,他要赶很远的路回到住的地方。说完再见,他转身走进了一条小弄堂,而弄堂之外,便是灯红酒绿的上海。那一刻,我感慨万千。”

 

在这之后,就再没有同学与他有过联系。而他,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也只是一些片断。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真正的了解他,而我们偶尔谈论起他时,大脑里总有着某种轮廓,这是我们勾勒的,或许是他,或许不是。

 

有人说庞麦郎就像是《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每个人都是观众,在外围看着热闹,只有他在奋力的演出。也有人说,所有的人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庞麦郎——无论是喜欢他的同情他的还是讨厌他的,真正的善心少之又少。可是说到底,谁又不是楚门呢?谁又真的站在了高处呢?谁又真的懂得谁呢?

 

我们所看到的庞麦郎,是一个被过滤的庞麦郎, 一如别人眼中,我们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