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小时候去黑黑的电影院里,望着银幕上各种风景和大大的人,好像过节一样的高兴。
上中学以后常常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每个周末,妈妈都会带我进一次影院,不管看什么,总是都很高兴。
刚上大学的一段时间,和寝室老二一起把每周二定为电影日(和现在的电影半价日真是不谋而合……),吃了晚饭,就一起到文化路上的那些脏兮兮,但屏幕还颇大,片子还颇新的录相厅看两场电影,风雨无阻。
一男一女刚认识,要勾兑,或者是已经对上眼,开始谈上恋爱,电影院都是必去之地。所以电影院里大多坐着一对对各色情侣,有的是真爱看电影的,有的则是找一个好地方增进感情的。当然我谈恋爱时也是如此。
还曾有一段时间很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刚毕业那会儿,手上还有学生证,晚上一溜达就到了王府井影院,买一张半价学生电影票,就坐进了王府井舒服的大厅小厅里。那个时候突然觉得一个人看电影很舒服,没有人打扰,也不用跟谁解释情节,或者照顾谁的情绪。自己完全投入到光影编织的世界中,自由哭笑,旁若无人。记得那个时候看得最爽的一部是《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坐的是大厅,还只买到前座,音响效果特别好,在乔治·卢卡斯创造出的梦幻世界中啧啧称奇,看完了以后高兴不已地走回家。在成都一个人看的最后一场电影是《我的野蛮女友》,王府井的小厅,沙发大而舒适。除我以外,全是情侣。王府井影院夏天的冷气是有名的冷,我每次去看电影都带上外套,那天忘记了,抱着手臂也没有用,最后管他三七二十一,脱了鞋子,像在家里一样蜷在沙发上。一部喜剧倒看得好像悲剧一样。从那以后,开始怕了一个人看电影,好像难以忍受那种孤独,从走进影院买票,到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再到散场,要都是一个人,便觉得有点怕怕的尴尬和莫可名状的失落。
在此之前的最后一次一个人看电影,是2003年4月,张国荣死后,广安门电影院放映他的纪念专场,我一个人去看了《霸王别姬》。广安门电影院的那个大厅其实也满大,那天上座率怕是有八成。可在我印象中,电影院里是前所未有的安静,我也就边看,边悄无声息地掉着眼泪。
5月17号上映,今天是6月6号,《达芬奇密码》我等了快一个月,本来是有一个约定,要和一个人一起去看,可我心里清楚,这约定像以往许多次一样,终是不能成真。再等下去,电影就要下片,所以一个人去了影院。
买票的时候,售票员问我几张,我小声说:“一张。”心里有点忐忑,其实没必要。坐下以后惊喜地发现,我左边的JJ和右边的GG都是一个人来看电影呢!马上我就放松了,感觉舒服了不少,很是想凑过去八卦地问别人:“你怎么也是一个人看电影啊?”“你怎么也是这个时候来一个人看电影啊?”呵呵。
左边的JJ一直看得很投入,右边的GG则有些心不在焉,而我觉得这电影实在索然无味。
一直以为丹·布朗的小说很适合拍成电影,因为每次看他的小说时,文字看在眼睛里,由文字想像出来的画面已经在脑子里构筑起来。可后来发现,要拍他的小说实在不容易,线索多,人物杂,背景丰富,思维缜密。这部电影,就像是从小说当中截取了一些片段,而我就像是跟随这些片段去重温了一遍我心中的小说。而且片段还是不完整的,你需要根据这些片段去回想各种细节,再把片段和细节穿插在一起。所以我实在不明白,如果没有看过小说,怎么去通过电影真正搞懂意思?
第一遍看小说的时候,晚上一个人就不敢看了,小说尚且能营造出惊悚的氛围,电影却没有。小说中破解密码的过程最为刺激有趣,每每让人大呼过瘾,可电影中完全没有表现,连字符都没有给观众看清楚,就在汤姆·汉克斯眨巴眨巴眼睛中故作灵光一现就啥都有了。
总之,不咋样。
今天是2006年6月6号,大家说是060606,千年难遇,呵呵,哪又怎么样?是不是非得在今天干个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纪念一下才行啊?
我到是像过了个节一样,请自己看了场电影,由得自己想吃什么吃什么,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