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我上网,在google上输入“1994 卢旺达”这条信息,有一些不安地按下了回车键。
1994年,卢旺达两个部族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场血腥屠杀,在三个月里,有约100万人被杀,200万人沦为难民。
1994年,我上初中,记忆当中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
知道又怎么样?正如影片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一位国外的记者将屠杀的暴行记录在了胶片上,别人对他表示感谢,感谢他能让全世界看到这些,他却无奈地说:“看到它的人们会说:‘上帝,太可怕了!’然后继续若无其事的进餐。”在这个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这些残酷的画面其实对于身处危境的这些非洲人来说,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看这部电影,我哭了三次。
我再次搜索第77届奥斯卡奖的获奖名单,《卢旺达饭店》有三项提名,最终无一个奖项。那届奥斯卡的得奖影片我也看得不多,只看了《飞行者》、《杯酒人生》、《超人总动员》和《蜘蛛侠2》,我并不是绝对地说能让你哭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我也不否认巨制恢弘的视觉效果能给人带来的冲击和享受,我不认为没有一个奥斯卡奖就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我甚至不知道如果要讨能给《卢旺达饭店》讨一个什么奖项,但我只能说,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保罗被很多人称作是非洲的辛德勒。保罗是一位受西方教育,礼貌而绅士的饭店经理,在那场种族屠杀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救下了1268个人。1268对于100万来说,是个太微不足道的数字,可是,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可怕现实下,每救一条生命都是一次无量的善举。
在导演特里·乔治筹拍这部电影时,保罗本人,以及他救过的很多人都尚在人世,他们为这部影片提供了最清晰而真实的素材。
在屠杀刚开始不久时,保罗的饭店里还同时滞留着欧洲人和卢旺达的难民。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到来,接走了所有白种人。一位女士抱着她可爱的狗上了车,眼神中也的确充满了怜悯。那个记者和他的同伴离去的时候,饭店的卢旺达服务员,依旧礼貌地追随在后,为他们撑起雨伞遮雨。记者立刻弯腰躲开,低声说着:“不要这样,不要,我实在太惭愧。”
有100万人被屠杀,居然已经是在1994年!整个世界都应该感到羞愧。
聪明的保罗对饭店里的一些有钱人说,你们要给你们在世界各地的有名望的朋友们打电话,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挂掉电话,你们可能随时就会失去生命,要让他们为此感到羞愧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他成功了,人总是有良知的,但仅是小小的成功,羞愧的毕竟是少数几个人,整个世界当时都漠视了。
怎样的仇恨会使得人们用杀戮来发泄?对暴行者来说,敌族人的生命贱如草芥;对不少自视高贵的人来说,非洲人、亚洲人,那些贫穷的人的生命,一样贱如草芥。
保罗才是高贵的,不只是他衬衣上的袖扣,规规矩矩的领带,他一直以一种高贵的姿态斡旋在各种人之中,以一种高贵的智慧挽救他所能挽救的人。
看了一些影评,评论说《卢旺达饭店》的遗憾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对恐怖血腥的场面进行必要而刻意的描写,似乎有意淡化真实事件的残酷性,从视觉角度来说似乎削弱了影片整体的穿透力和表现力。我确实也有这样的感觉,可是,我又庆幸他没有去刻意表现,否则可能真有点承受不了。单是那些侧面的细节,已经让人非常难受和难忘了。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平等呢?为什么会有歧视呢?为什么有仇恨?又为什么还是有杀戮呢?可笑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吧。不过人类如若犯错,一定会用更多倍的牺牲去救赎自己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