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追梦者
——《妈妈变小的日子》序
杜梅

写这本书之前,我采访了几个小朋友。一个孩子问我:你是想写一本小孩子不能玩游戏的书,对吗?
我说:不。我想写一本小孩子必须贪心的书。
我想告诉所有的小孩子:你必须做个贪心的孩子。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有趣好玩儿值得关注的事,游戏这道风景只是其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就好像你特别喜欢巧克力,但你一定不会用它代替其他美好的食物。生命很短暂,要勇于探索、尝试和见识我们暂时还不明白的事物。井底之蛙固然有自己的小确幸,生而为人的我们,注定要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生命有限,长也不过百年。因此,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重要。
万物皆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意思是,不同时节有不同的使命。人亦如此。假如你听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就会知道,所有的得到,都是用舍弃换来的。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每个人一生中,注定有一些重要的事必须做。有必须做的事,自然就有不必做的事,也就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比如,夜晚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睡觉,白天我们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如果白天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夜晚我们就必须老老实实地睡觉。你可以不理解老老实实睡觉和踏踏实实学习工作之间有什么联系,但你必须这么去做。
女儿小时候,有次问我:“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
我答:“没人能看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样。但是,别人能看到。星星就是我们看到的天空的梦想。”
“那我的梦想你能看见吗?我睡着了,身上是不是也像星星那样一闪一闪地发光?”
“当然能。”
“那我早点儿睡觉。好让你看到我的梦想。”
只是,她的眼睛不到几秒钟就又睁开了:“妈妈,为什么小孩子要早睡早起?”
鉴于这之前,她已经把一个小动物要早睡的故事听了三遍,我不想再重复其中的道理。我看看她,认真地说:“笨小孩才会这么问。”
她想了想,再问:“那聪明小孩呢?”
“聪明小孩知道,必须早睡早起。”
“可是,为什么呢?”她执拗地问。
那时她还小。于是,我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我来问你,你回答‘是’或者‘不是’好吗?天黑了,小孩子是不是都要回家?”
她没有吭声。
“那你是想一个人在外面流浪吗?”
她赶紧摇摇头。
“既然天黑了要回家,就没有‘为什么’。睡觉也一样,没有什么为什么。”
后来,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朋友有点儿犹豫,说:“告诉孩子理由不是更好吗?”
“孩子长大了自己会找到答案的。”
上面这个小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很简单,漫长的一生,人无非面临三件事:必做之事;不必做之事;可做可不做之事。那么,孩子从小就应该懂得: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不需要理由。理解了这点,就会明白,什么是自己不必做之事,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可做可不做之事。
当然,要理由,要答案,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假如孩子嫌理由不充分,答案不合理,是不是必做之事就可以不做?
看看我们的周遭,是不是许多人的一生都被空想荒废了?而空想之所以成为空想,就是因为,终其一生,空想的主人始终没能找到让自己实施行动的理由!
不要说小孩子,即便有些大人,终其一生,也从未想过这三件事蕴含的道理。于是,蹉跎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不必做之事和可做可不做之事。至于最应该、必做之事,则遗憾地被忽略了。
也许打比方更能明白:一日三餐,再忙,我们都不会错过。
我们知道,不吃主食,我们的身体就会营养不良。下午茶,则可吃,也可不吃。吃一点儿,或许更有精力对付余下的工作;不吃,扛一扛,似乎也能过去。毕竟,离晚饭时间很近了。至于零食,完全可以不吃。甚至一辈子不吃,也不会影响什么。
人生必做之事,就好比一日三餐之主食;不必做之事就是零食;可做可不做的事,就是下午茶。
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必须要吃的正
餐主食不吃,下午茶和零食反倒吃得非常起劲。
同样,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必做之事不做,或不好好做,不必做之事和可做可不做之事,反倒做得很认真。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本末倒置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把“下午茶”和“零食”当成了“正餐主食”。
我特别喜欢逛菜市场。农村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集市尤其让我流连忘返。某次,我想买一个老奶奶的土鸡蛋。可是,她的竹篮里只有二三十个,而我想买更多。我抱怨说:“怎么不多拿一些来卖?”
老奶奶笑着解释:“我坐拖拉机来的,车上人特别多。三十个蛋刚好装满小竹篮,我抱在怀里护得住。万一篮子挤翻了,也就损失三十个鸡蛋。我亏得起。”
老奶奶都懂得,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明白其中道理?
多数人都喜欢被别人夸奖机灵聪明。但我认为,真正的聪明人,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比起别人的评价,聪明人也许更警惕自己会不会被别人夸晕,从而失去正确的方向。在聪明人心里,保持大脑清醒才是更重要的。唯有大脑清醒,才能随时提醒自己:专心做重要之事。
曾经有孩子对我说:“杜梅老师,我超喜欢玩游戏。可我妈就是不许我多玩。”
我问:“你说的‘多’,是多长时间呢?”
孩子不说话了。
“你是不是想整天都玩?”我又问。
他的眼睛告诉我“是”,但他嘴巴没有说话。
“如果你是爸爸,你的孩子整天什么都不干,不吃饭,不出去活动,不学习,就玩游戏。你同意吗?”
他低下头,嘟囔道:“我知道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想玩。”
“孩子,不是这样的!你能控制住不玩。你可以试一下。”我信任地看着孩子。
于是,他跟我保证,今晚试试不玩手机。
第二天,孩子妈妈告诉我,他做得很艰难。几次耍赖,缠着妈妈要手机,但妈妈坚决顶住了。他只好哼哼唧唧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家转来转去。后来,孩子妈妈说,她不会用电脑做表格,问孩子能不能教下自己。孩子同意了。他教完妈妈,然后去洗澡,又翻了一会儿书,自己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对他伸出大拇指:“很棒。昨晚你做到了没玩手机!”
我并不反对孩子玩手机。如果不能玩,为什么要设计游戏?
我只是想说,任何发明都有利弊。塑料袋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生活。可是,由于滥用,塑料袋现在也极大地危害到了人类的生活。
对于游戏,我想给孩子们的建议是:想玩,就给自己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心安理得地玩。只是,你还要知道,那些总是考好成绩的同学,也会做一些不重要的事,也会做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同的是,他们做必做之事的次数和投入的时间,一定比做不重要之事的次数和投入的时间更多!这或许就是你和他们真正的差异。并非高分学生从来不玩游戏,而是,他们拥有自律的品质,懂得适可而止。
高分学生并非神仙,并非天生拥有超强的自控力。除了比普通人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之外,他们还会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达成目标。比如,他们会正确管理时间——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时间坚决不做什么。并且,从不等待别人提醒。
高分学生最大的秘密,是他们珍惜和善待时间。
别以为只有小孩会迷失在“重要”或“不重要”事情的森林里。面对手机那头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诱惑”,许多大人也会失去自我控制。比如我,不写作的时间,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手机,并沉迷于其中。如果我不对自己做点什么,也会没完没了、无法自拔。所以,我找到一个办法来约束自己:写作时,非整点时间,整点打开手机时,不能超过三分钟。除非紧急情况,坚决不看微信。
这个办法对我比较适用。首先,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时间写作阅读,而不是浪费时间无聊地刷微信。其次,我想证明自己,我能够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所控制。最后一点很有趣。我发现,当自己不是那么爱刷屏时,手机里的东西便不再吸引我。
这就是说,“无法控制”并非真的不能控制。说“无法控制”,其实是在找借口。人是思维动物,大脑决定我们的行为。没有什么能和不能,只有愿不愿意去做。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自己能控制手机,就一定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走。反之,只能说明,我们心甘情愿被手机所控制。
许多年前,有一部电影深深地影响了我。这部电影就是《美丽心灵》。约翰·
纳什是一个数学家,患有神经分裂症。但是,他顽强地用意志力战胜了疾病,并获得诺贝尔奖。
《美丽心灵》带给我的震撼是,人的大脑是如此强大。有人说,约翰·
纳什是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疾病。我觉得特别对。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找借口。我知道,我之所以还没去做一件事,只有一个原因:我不想做。
许多年前,一个繁星满天的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纳凉。妈妈说起了白天的事:妈妈跟同事卸完一车水泥,一身臭汗地跑进办公室倒水喝。办公室立刻嘈杂起来。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喝着茶、吹着电风扇的人,嫌弃地说:“喝完水赶紧去干活。吵死了!”
妈妈说完,用手里的蒲扇拍拍我们的头,语重心长道:“你们长大了,一定不要再做装卸工!”
那时,我们懵懂无知,根本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将来绝不做妈妈那样被人看不起的装卸工!
靠劳动吃饭,本无贵贱。但许多时候,我们根本无力改变世俗偏见。这时,唯有先改变自己。
我看过一些孩子的作文。许多孩子最怕试卷发到手之前的那一刻。许多孩子把看到考试分数之前这一刻由于担心害怕而产生的复杂心情写得栩栩如生。比如,不敢直视老师深邃的目光,不敢去听同学的冷言嘲讽,不敢想象爸妈的惩罚,以及不敢去想自己的愧疚。
我完全相信,作文里的他们,所思所想都是真诚的。但我更希望,他们能把这种真诚感受转换成改变和前进的动力,鼓舞自己。用实际行动杜绝这种悲伤时刻的到来。而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许多年前,我在给初三年级的学生讲课时,说到电视机的功能,我这样解释:对于追梦者,电视机是“提醒机”。当你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打开电视,就等于看到电视机在提醒自己:嘿,哥们儿,你该去学习了,现在是中老年人娱乐活动时间。
现在,我想对你们说:当自己想玩手机时,不妨试着告诉自己:嘿,哥们儿!现在你该去阅读了,或者你该去写作业了——手机对于追逐梦想的人,最大的功能就是提醒机作用:提醒自己做更加重要的事,做必须要做之事。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家诺瓦利斯认为:有儿童的地方就有黄金时代。我理解的黄金时代有两层意义:对个体,黄金时代意味着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对国家,拥有儿童,也就拥有了最有希望的未来时代。那么,无论儿童还是陪伴儿童成长的人都是幸福和幸运的。因为,他们同样拥有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