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

(2019-04-16 13:04:47)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过度教育,正在吞噬中国家庭的幸福

作者:祖国新闻网3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用成绩评定孩子,这是大多父母面对焦虑的方法。但其实,教育的本质和亲子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如此。

有一次大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你不笑的?”她才明白,原来做了学龄儿童的家长,她都不会笑了。

01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当孩子开始读书,父母就开始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屈颖妍说,大女儿上一年级,她也很懵。忽然发现老师不教乘法口诀,直接布置乘法作业,而班里只有她女儿和另外一个小男孩没上过学前补习班。

“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这种大环境说多了都是泪。

作为家长,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与大环境共舞,或者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两者之间骑墙,家长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现实中,太多家长在骑墙。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又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02

我一个朋友,自己开公司,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非常优秀。但孩子读初中,成绩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样,后悔当初没全职在家带孩子。

她说如今得到的所有荣誉,都抵消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一个污点。

她儿子我见过,独立性很强,为人处事非常成熟,虽然成绩不好,但特别自信。

跟她妈说:“我唯一的缺点也就是成绩不好了”,把她妈气得翻白眼。

我问她:“有个这么阳光的孩子,你不觉得欣慰吗?”

她干脆地回答,虽然我知道成功有千百种,但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上名牌大学,进全球大公司。

你知道吗,现在企业家开会,都不流行说自己企业有多牛了,都在炫娃。这家孩子考上了剑桥,跟查尔斯王子是校友,那家孩子上了哈佛,跟奥巴马是校友。

我没好打击她:“你知道现在学霸竞争有多惨烈吗?如果你当初辞职回家,说不定学霸没培养出来,还母子成仇兼心脏病患了。”

做了父母,孩子的成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成败,甚至我们可以忍受自己的失败,却不允许孩子失败。

我们没有“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的边界意识;没有“人生真实活过,就不算失败”的教育理念。

03

去年发生在湖南沅江的弑师案,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亲手杀了对他最好的班主任。

杀人者16岁,人生理想是读一个二本院校,过轻轻松松的生活。然而无论班主任还是父母,都对他寄予厚望,如果不考第一名,父亲就打他。

什么样的苦,可以让一个学习成绩亮眼的男孩,心理扭曲到对老师拿起刀?当他被迫成为一道曙光,照亮全家的时候。

这样的故事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有一种故事离我们很近,就是当孩子开始读书,他的学习状态、他的成绩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说话,因为一个是狼妈,一个是羊爸,或者相反。

丈夫开开心心进门,想跟太太说点有趣的事,妈妈一句孩子这次又没考好,两人瞬间都像被霜打的茄子。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一言不合就怒吼,爸爸嫌弃妈妈臭脾气,却换岗两分钟不到,就对孩子挥起老拳。

04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我们到底在急什么?明知道优秀的人,并不一定从小学就成绩好;高考的那些知识,不一定要付出12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含辛茹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们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着急。只有孩子每次考试全班第一,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是盖章优秀的。

然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未来之所以成为未来,因为它的永恒不确定性。

当我们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数和成绩,所谓未来的确定性,也不过是家长的自欺欺人。

知乎网友“李永乐老师”写过他堂弟的故事。从小学习不好,中考勉强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突发奇想,现在开始努力,看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以630分的成绩,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是不是从小成绩优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开始对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过好它。

05

屈颖妍在教育演讲里,说香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是鸡同鸭讲。

“妈妈,乌龟死了。”

“你做作业了吗?”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快回家做作业。”

这样的对话,我们都不陌生。

牺牲全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出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的孩子;牺牲全家人的快乐,培养出一个不快乐的小孩。

这个孩子长大,不再期待拥有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当小孩太苦了。

也许中国父母是时候学会自私一点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过是长成跟你一样普通的大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带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