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梅朵朵
杜梅朵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553
  • 关注人气: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也知道不能打孩子,可就是忍不住1看了这个实验,也许你会强行忍住!

(2019-02-21 07:48:28)
标签:

家庭教育

沟通技巧

亲子关系

育儿

教育

分类: 转载分享

“我也知道不能打孩子,可就是忍不住!”看了这个实验,也许你会强行忍住!


文/常爸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棍棒之下出孝子!”

“打是疼,骂是爱。”

“一天不打,上房揭瓦!”


对付“熊孩子”,当代贤母和现代奶爸一旦内心崩溃,洪荒之力难免爆发。所以这些祖传千年的育儿功夫,由于简单粗暴直接有效,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了。


“竹笋炒肉片”这道家常“菜”已经是超级经典了,经常忍不住想用,是不是?



据随便调查,大部分父母还是很难守住这类节操的。三番五次被拱火之后,往往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能动手就别BB”。



可一通恶揍或者臭骂之后,清醒过来的老母亲老父亲们又难免陷入老泪纵横、捶胸顿足的懊悔之中。


“刚刚下手会不会重了点?”

“怕是给娃留下心理阴影了。”

“本来说好不再打孩子了。”

“打孩子果然会上瘾,有了一次,就不自觉会有第二次。”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有多达80%的父母都打过孩子,更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压根儿没把打孩子这件事当回事——尽管知道这样不好,却仍然觉得很平常,是可以接受的。


之所以认为平常……归根结底,还是父母们对打孩子屁股这个行为的后果认识还不够深刻吧?


最近在哈佛的发展心理学课上,教授带领我们研究讨论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和“打孩子”所带来的危害相关,常爸今天就来挑重要内容给大家转述下。希望这篇文章对孩子来说,能像尚方宝剑一样必要和及时,对于我们做家长的,不管是用于自省还是转发给他人自省,也都是极好的。


想让孩子远离暴力?

先从“我”做起


孩子天生就爱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就连许多动物的幼崽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年动物的一举一动。


上周我们在发展心理学课上,就讲了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之父Albert Bandura关于modeling的理论。下面是课上教授给我们放的一段视频,她自黑说: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class。这节课你们要是什么都记不住,应该也能记住这个视频。


这是一只小猫在模仿猫妈妈洗脸,它和猫妈妈的动作就像模子里刻出来一样,几乎可以算是整齐划一。而我们的孩子,只能更厉害啊!


最近有个小孩“做饭”的视频就很火,画面中这个顶多2、3岁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完成了一系列的颠锅、加料、磕鸡蛋、踩火动作,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看到他,脑海中就能想象出他家人在灶台边忙碌的样子。



若论起自家小人儿的模仿力,想必每个家长也都能举出一筐筐的例子吧!


社会认知理论之父Albert Bandura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于孩子惊人的模仿行为,他曾做过一番深入的研究。



模仿的前提是观察。观察性学习是基于四个步骤的建模过程,以下这段引自我们上课时的学习资料,看着头大的可以先跳过:


认知过程(Learning Processes)包含了:

步骤一:ATTENTION关注

步骤二:RETENTION记忆留存


表现过程(Performance Processes)包含了:

步骤三:MOTOR REPRODUCTION重复行为

步骤四:MOTIVATION动机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看到一种行为的时候(步骤一),他的脑海中会留下记忆(步骤二),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模仿(步骤三),一旦有机会就会表现出同样的举动(步骤四)。


再简单一点,“说人话”,就是,孩子们只需要通过观察,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模仿训练,就能够学到“东西”!


咦?明明我们是冲着“打孩子”点进来的,怎么常爸在模仿的事上越说越偏了?别急,关键来了——


之所以前面费那么多口舌,就是想告诉大家,正因为模仿是不用教的,所以孩子们才可能照单全收!你某一天随口而出的一句脏话,自己当时都没在意,隔了好几天,发现孩子竟然原封不动地说了出来。


别人家的孩子舌绽莲花,你的孩子口吐脏话,这时你急了,叮嘱娃“不要学”。抱歉,做不到,人家脑海里没有橡皮擦!

所以,为什么不能打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因为有样学样,生活在暴力之下的孩子,更可能后患无穷。


早在1963年,Albert Bandura等人就进行了一项研究攻击性社会行为的实验。66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被分成三组看同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成年人在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之后,三组孩子又继续分别看到了这个行为带来的不同结果:


第1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因为攻击性行为得到了奖赏;

第2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因为攻击性行为被另外一个成年人斥责;

第3组孩子看到这个成年人没有因为攻击性行为得到任何奖励或惩罚。


之后,第1组和第3组孩子便开始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对于这个结果,想必大家都很好理解,所以研究人员想要继续了解,第2组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动摇”?


他们又做了进一步实验:这三组儿童随后被告知,只要他们再现视频中的行为,就能够获得奖励。


结果无一例外的,三组孩子全部都完整地模仿了视频里的攻击性行为。



是的,就连小女孩都表现出了让人胆颤的暴力举动。



这说明了什么?当攻击性行为受到了肯定,天性好模仿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


大人动手打孩子,就相当于给孩子做出了一个不良的行为示范,让孩子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换句话说,用打孩子来让孩子听话,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TA,“打”是比用语言沟通更加高效能让人快速顺从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这会让他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而且他还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

更可能对他人施加暴力


美国儿科学会官方杂志《Pediatrics》2010年4月刊登了一篇名为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母亲打3岁孩子屁股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后续风险》)的论文。


研究对象来自美国20个大城市的家庭,共2461人,研究人员分别在孩子3岁和5岁时对母亲进行了访谈追踪。



研究发现,在3岁时受到频繁体罚的孩子(在访谈前一个月内发生2次以上),到了5岁的时候,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比不受体罚的孩子增加了49%。


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和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对“父母打孩子”这件事则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跟踪研究。


这项研究涵盖了超过160,000名儿童的数据,最后他们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其结论是:


体罚,比如打屁股,会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风险。而且,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伤害孩子,带来更多问题,包括:

反社会行为

使孩子具有侵略性

 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

心理健康问题


打屁股的长期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孩童时期越经常挨揍的人,在成年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打孩子也会破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当孩子长大,会迫切地想要逃离父母,他们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学校和朋友上。这些人也更有可能在为人父母后采取打骂孩子的粗暴方式,从而导致这种错误方式的暴力循环


打孩子,无论是眼下、不久的将来,还是更长远的未来,只有弊端以及更深层的弊端。当你忍不住抬起手,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同时不妨默念六字真言:“孩子是亲生的,孩子是亲生的,孩子是亲生的……”


下面这首诗叫做《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节选),由国际著名诗人、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多萝西·劳·诺特在1954年创作。这首诗非常治愈,也让我时常反思究竟父子一场,我们这一生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也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将学会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之中,他们将学会胆怯。”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之中,他们将学会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之中,他们将学会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之中,他们将学会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们将学会对自己和他人拥有信心。”

关于作者: 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