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与孩子的四种关系

(2018-11-14 15:15:50)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父母与孩子的四种关系
和一心理咨询 

吉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中有一段话,这里送给每一位父母: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
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
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
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寻得了世界的爱。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都是怎样的呢?大致分以下四种:

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

“我不好,你好”:父母的付出与希望,孩子的责任与压力。这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就是:我可以不如别人,但我的孩子却要胜过别人的孩子;我的人生可以失败,但我的孩子的人生却要成功。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孟母三迁”之类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种“自己如果不为孩子付出,就不是合格的父母”的奇怪心态。结果呢,形成了一种“父母如果不悲惨,孩子就会受委屈”的行为模式。

“我好,你不好”:父母的挑剔与苛责,孩子的自卑与胆怯。这类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强者,事业上的成功者。他们靠着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也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你这一辈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错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全是考双百”……这是激励还是贬损?是炫耀还是失望?总之,当父母用“我好,你不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孩子关系的时候,无论作为父母的动机如何,其结果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敌人和对手。孩子处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自信心就会很难建立,“反正怎么做都得不到父母的赏识,怎么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所谓的“二代”干脆把兴趣转移到吃喝玩乐上去,承认自己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和父母成就的获益者了。

“我不好,你也不好”:父母的失败与认命,孩子的灰暗和放弃。有人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由此将这种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谁让他运气不好,托生到我们家呢”。孩子是独立的,作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运让孩子去继承和模仿,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好,你也好”:父母的乐观与积极,孩子的自由与独立。这里说的“好”并非结果上的好,而是状态上的好。父母的好是努力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好是安心上学,开心游戏和被父母尊重与赞赏。
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切理想化的,生活同样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去担当。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都有把生活塑造的很美好的心态和能力,那么,孩子也就生活在一个最理想的家庭了。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拥有的最宝贵的,不是继承父母的财富和名望,而是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处理不同境况的行动能力。当孩子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是榜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独立;当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找自己的幸福。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

冯荻老师推荐: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模版。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曾提出“镜映”(mirroring)的心理概念:镜子的先驱是母亲的面孔。在生命之初,小宝宝在母亲那里看到的是他自己;事实上,母亲看着宝宝,她的面孔反映了她看到的东西,她的面孔表达的东西是与她看到的东西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宝宝觉察到的东西。这里所呈现的四种亲子关系恰好是父母对孩子的“镜映”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在一个健康的家庭背景之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接纳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由此孩子才会逐渐发展出自尊、自信和爱的力量。所以说,父母好,孩子才会好!

目前冯荻老师接受个案预约、源头疗愈,需提前预约。
个案预约咨询电话:155024786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