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少父亲的陪伴,孩子数学一般都不好,所有人都该看看!

(2017-09-23 14:50:17)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缺少父亲的陪伴,孩子数学一般都不好,所有人都该看看!
初中数学老师 2017-09-22 17:27
看到这个题目前一半,估计许多妈妈都有把文章分享给孩子爸爸的冲动了,现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占了大部分,而父爱如山,也被形象的改编为“杵在那里一动不动, 像一座大山一样”,今天数姐就是想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家庭教育中,父亲重视对孩子教育的,后来都怎么样了?
本文适合家庭教育中母亲付出为多的朋友,希望看完文章能分享给对方,
孩子的成长路上要有爸爸妈妈的共同教育才能健康成长!
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最常见的交谈话题都有什么?
有关生活的,告诉孩子该吃饭了,指示孩子到了睡觉时间,命令孩子收拾书包……
有关学习的,查看孩子的作业本,检查孩子的试卷,询问孩子学校学的知识……
以上两类话题都是大人发起的,发起的过程是不考虑孩子感受的,比如并不在意孩子眼前在做什么,直接就打断,对孩子自己的意识、自主行为和眼前专注的事情完全视作无物,彻头彻尾地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不顾及孩子的任何感受…
(看文章前,大家先投个票,过一会再回来文章看看大家的投票结果)
01
王叔那个年代提倡男主外女主内,他是典型的甩手掌柜。
他几乎没有抱过儿子,每天忙忙忙,就算有时间王叔也会出去喝酒打牌。孩子过来缠着他讲故事,都会被他骂一顿。后来慢慢的,儿子对他也视而不见。
等到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他和同学打架,掏出凶器捅了同学几刀,被少管所关押起来。
少管所的民警说,王叔儿子这种情况叫典型的父爱缺失症,缺父爱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性格易冲动,内心也比较脆弱,容易激情犯罪。
王叔的老婆埋怨他长期不陪孩子,也同样长期不陪老婆。儿子被少管所关押变成了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离婚了。
离婚后的王叔独自生活,他努力回忆儿子刚出生的模样,儿子会坐、会爬,会站,会走、会说话的成长过程,他全部错过了,他甚至觉得自己好像从未参与过儿子的人生。
王叔每天处在懊恼和悔恨中,他对儿子的思念越来越浓,儿子却对他冷若冰霜。王叔在说这些的时候,眼里泛着泪光。
02
世界不会亏待愿意主动陪孩子的父亲,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不陪孩子的父亲,那个不陪孩子的父亲,后来怎么样了?
我堂姐本是个特别乖巧的女孩,她考试年年第一名,承包了所有的三好学生奖项,还是高考状元。
堂姐说,她之所以努力读书,其实只为了父亲的一句赞美,可是并没有。她考100分的时候没有表扬,她考99分的时候父亲拿大头皮鞋踢她的脸。
堂姐多希望父亲能和自己说说话,关心一下除学习以外她的生活,然而并没有,父女两个一天也难得说几句话,父亲对她问得最多的就是考得怎么样?
大学毕业以后,堂姐留在了大城市,很少回家乡,也很少和家人联系。伯父就这样盼着堂姐打电话,盼着她发朋友圈,盼着过节能收到堂姐的群发祝福短信,盼着过年能见堂姐一面......
七十岁的伯父已经到了古来稀的年纪,却在默默承受着自己年轻时不陪孩子所造成的后果,他痛苦、他懊悔,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可是为时已晚。
03
前阵子有一个新闻,17岁少女一年打胎五次,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医生说这胎再打掉可能有生命危险,只能生下来。而她的男朋友早就关机跑路,吓得躲起来。
17岁少女就因为父亲长期的忽略,她才渴求年长男人的关爱。她无法拒绝别人的爱,因为太缺爱。
记者采访她父亲的时候,他声泪俱下悔不当初,如果他能在女儿小的时候多关心一下她,精神上富养一下女儿,她也不至于在最好的年华,摧残了刚刚发育好的身体。
世界正在偷偷的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当你躺在床上看手机,人为的屏蔽了和孩子的联系,不久之后,你将收获和你同款姿势躺在床上玩手机的少年。
当你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和你讲诉今天发生的趣事,你冷冰冰的打断孩子的话,转而看向电脑或电视,不久以后你将收获一个电视控的孩子,思想不集中,上课开小差,成绩不优秀。
当你的孩子需要你陪她出去运动,你拒绝了,理由是你要加班、陪客户,她会觉得钱比她更重要,你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是一个性情冷漠、利益至上的工作狂。
04
先来看一组数据:高达77%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仅9%的孩子有爸爸陪伴超过3个小时。一岁以内的婴儿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所以他得到父亲的陪伴时间最少。
国家二级心理专家王小雷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处有很多: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2、令孩子情绪稳定独立。3、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化性别认同。5、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马英九说过,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收获爱。
父亲给予孩子的陪伴等于知识,如果父亲这所银行里存满了陪伴的时候,他老了时可以收获到孩子们满满的尊敬陪伴和爱。因为他精神上的富有是你给予的,所以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你。
如果父亲在这所银行里面余额不足,他老了的时候,只能做一个孤独的老人,就算儿女们来看望老人,在感情上也无法给予太多爱,因为不亲近已成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们习惯了把孩子甩给妈妈,今天你在陪孩子的问题上所偷的懒,明天就会变成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你脸上。
长期缺父爱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包括父亲在内。这世界正在偷偷的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父亲前半生的懒惰,会造成父亲后半生的孤独。
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关掉电脑、手机,停止加班、不去应酬,给孩子一段属于你和他两个人的父子时间,听一听在孩子心目中你是什么样子的爸爸,保证你会泪流满面。
那么,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又教会了孩子什么呢?一位网友父亲这样说:
小时候,我的爸爸陪伴我讨论了很多话题,不是一味的教育内容,而是来自我好奇的种种事情,有过河的次序安排,有丢失的钥匙,也有年龄的变化。爸爸没有把学校教的内容重复讲给我,我们交谈的内容多数来自我,我看到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不明白的事情…
现在,我的儿子没有那么多好奇的事情,他喜欢打篮球,我们讨论过很多篮球的话题,当我希望他至少了解12生肖的内容时,我想到了父亲与我的每次交谈,好像每一次都是我要谈的,而不是他要找我谈的。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用在了儿子身上。同样,我制作了游戏,使用了猜谜的方式,一切如设计好的一样,连续两个星期之后,我的儿子已经非常熟悉操作模式,也开始思考这背后的逻辑,等他存疑的时间足够长之后,他的好奇达到了最高程度,于是我引入了二进制,而他也真的懂得了二进制的原理。
如果只能用0和1两个数字来表示数量,那么应该有一个方法同样可以表示3个、4个、5个。
我们表示10以上的数量时,通常还是用0~9这10个数字来表示,但如果只能用0和1这两个数字也要表示出很多数量的话,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办法:0、1、10、11、100、101、110、111、1000……分别表示我们习惯了的0、1、2、3、4、5、6、7、8……
如果我们把2当作一个底数的话,2的0次方就是1,2的1次方就是2,2的3次方就是8……
3,就是2的0次方与2的1次方的和;
4,就是2的2次方;
5,就是2的0次方与2的2次方的和;
6,就是2的1次方与2的2次方的和;
……
任何我们习惯了的数都可以用这个二进制的方式表示出来。
延续父亲与我之间的对话习惯,我规定自己每天都要与儿子有30分钟的对话,不是谈他学校的事,也不是对他的行为进行教导,而纯粹是聊孩子自己感到好奇的事情,或是
我试图引发他产生好奇的事情。
为此,我把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意思的事情都设计成活动,一点一点用到我们的交谈内容中,有过河的思考题、称重体验、寻找丢失的物品、篮球场中的行走路线,以及投球时球入篮筐的轨迹,还有运球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变化与体能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讨论过的与数学有关的话题。
我们还讨论了很多其他的话题,比如《乔布斯传》,我自己阅读的同时,多买了一本给儿子,我们约好一起读。遇到其中涉及时代的词汇,他不太了解,我就给他介绍背景,还引发他关注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音乐;我们每周都一起看一部电影,讨论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并设想不同的结局;我们也讨论我的工作,讨论他关心的经济问题……
我与儿子很少讨论他学校的作业,除非他来询问我不太会做的题目,通常,我也不会直接讲给他,而是让他给我解释题目的意思,然后我会询问他的老师讲了哪个知识点,是怎么讲的。多数情况下,他在试图解释给我听的过程中,自己就开窍了。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完全不同。母亲是生活的关照者,是孩子心目中获得安全感的源泉。父亲是自信的建设者,父亲愿意与孩子平等地交谈广泛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起自信,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担心自己有什么不对,或是被别人嘲笑…
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就是从出生到初高中阶段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父母提供的生存条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建设、精神发育、性格形成、智力基础等,这些都源自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对话是环境影响中能占到50%以上的一个环节。其中,父亲的作用不能缺少,自信、勇敢、坚强、执着等重要的人格品质,都是来自父亲的影响。
隐藏的数学是什么?就是交谈的话题。话题中有视野,视野带来思考,思考形成性格品质。学习数学需要一种品质,这个品质就是专注、执着、长时间存疑。
本文摘选自:牛油果,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体会阅读,学会看见,为了妈妈,为了孩子,温暖陪伴,一起成长,转载请联系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