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积极消极思维如何决定孩子命运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教育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父母的积极消极思维如何决定孩子命运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
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 winner(胜利者),做什么事都很顺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失败者)。
Dweck也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下定决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
于是,她开始观察小孩子,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问题的答案。
1978年,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项研究。
她给小朋友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
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外一个孩子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
“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
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沮丧到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648b4adb257d402fbffeb30b2465dbfe.gif
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的,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那些成功的孩子不仅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他们还非常喜欢失败。
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他们会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后说道:“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
当题目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并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01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Dweck发现,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Dweck先前一直以为:“一个人的素质是一成不变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那就说明你不聪明。”
这也打破了我们原来熟悉的“智商”的神话!
Dweck将两种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面对这世界的种种挑战和麻烦,你会兴奋还是丧气;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充满成长的可能?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常是积极的,因为他们把问题看做是成长的契机;而固定型思维则容易便显出消极应对的心态,不止自身停滞不前,还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法面面。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23519a8e4cd54f6c80458cd4d639c0c8.gif
一张“家庭教育表”,让我们看清积极父母和消极父母的“家庭关系观、如何应对孩子出现问题、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观”。
家庭关系观:
积极的父母 |
消极的父母 |
努力经营 |
凑合着过 |
通过提升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
我命不好 |
我感到自己很年轻 |
都一把年纪了 |
我还可以学习新东西 |
我以前受的文化程度不高 |
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
要是我老公(老婆)是…… |
生活总会遇到新的挑战 |
别去冒风险 |
我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
我说了多少遍他都不改 |
钱不够,都用 |
贫困的家真悲惨 |
当孩子出现问题:
积极的父母 |
消极的父母 |
是不是我最近忽视了他的变化 |
孩子大了,管不住了 |
我的方式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
这就是孩子的错 |
需要和孩子沟通 |
说了也听不进去 |
我先改变自己 |
我得教育他 |
先看孩子的优点 |
只看孩子的缺点 |
我先变成好学的父母 |
孩子学习差要么笨,要么老师没教好 |
我是不是该放手让他多锻炼 |
孩子不独立,太没有主见 |
我要提高自身修养,不在家里发脾气 |
孩子生下来就这脾气 |
对待孩子的学习:
积极的父母 |
消极的父母 |
学校适合孩子最重要 |
考名校 |
要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长 |
拿第一名 |
有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 |
成绩下降真糟糕 |
期待孩子均衡发展 |
期待孩子学习好 |
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关键 |
多报补习班 |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体验 |
读书才是学习 |
孩子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
学习不好没出息 |
家庭教育得改进 |
我的孩子真差 |
家庭教育观:
积极的父母 |
消极的父母 |
学做人是根基 |
成才第一 |
生活即教育 |
孩子太小,教了没用 |
苦的体验能促进成长 |
孩子不能吃苦 |
我会尽力支持他的发展 |
要是我有钱就送孩子出国 |
家长自己要上进 |
寄希望于孩子努力 |
帮助孩子成为精神强大的人 |
我只管他的学习 |
02
认真当父母的人和得过且过做父母的人,差别大吗?
大部分人看完后,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话,
1)我没有钱,要是我有钱,就能专注家庭了;
2)或者,我受教育水平不高,哪懂做父母的这些学问;
3)又或者,我的父母以前就是这样对我的,习惯了,可能改不过来了。
这是不是落入“消极思维”的陷阱了呢?
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我们的每个决策,每次行动,每个念头,都在一种名为“思维”的框架之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eb40038dc9434d7896cd3f65a3eb39a2.gif
常听人说“思维决定命运”,这话乍听有几分浮夸。那些不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吗?怎么就决定命运了。那每个点连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命运?
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一生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身未动,心已远。
这个效应简单到,一个人早上说:“今天我可能过得很糟糕”,于是他一天消极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结果真的验证了这个自我预言。
我们太多的心理,太多的念头、举动都是无意识的,但是我们可以察觉到一部分,并且决定怎样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两千多年前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Dweck划分了“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后,充满希望地说——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一个消极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坏话。
他不光说别人的坏话,更是说自己的坏话。
我没钱,没能力,没希望,是不是在打击自己,说自己的坏话?经常在自己耳边、心里说自己坏话的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也不会温柔到哪里。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9/9e5b1376a848492f99cded7d1b53765a.gif
少用“要是...”,“从前...”;多用“我想...”,“以后...”
消极无罪。消极是健康人都会有的状态。适当的消极,是在提示我们——真的遇到问题了。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和情绪,我要去解决问题。
这世上绝大多数问题都来自于消极“逃避”。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还好我们可以选择,白驹过隙中,如何应对,如何写自己的一生。
做积极的自己,做积极的伴侣,做积极的父母(子女)。
愿你的思维树,在下一个春天,结出美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