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童趣 、现实感与永恒价值
(2016-05-30 19:16:22)
标签:
儿童文学 |
分类: 杜梅的书 |
周思明:童趣
我重点谈谈杜梅和郝周两位作家。
杜梅长篇小说《青苔街往事》,通过六指女孩灯灯从四岁到十四岁十年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生动刻画了这个女孩的个性。作品让人感到童年的美好中夹着残酷。从审美角度看,《青苔街往事》既有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有给读者以梦想和光明的浪漫主义情愫。
杜梅在琐碎、平淡、散文化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把读者带入她所精心建构的现代童话宫殿中。小说以六指少女灯灯十年成长经历为经线,以围绕其成长的各种各样的人、事为纬线,其间氤氲着中国传统风俗民情成分,灵动细腻地展开一位少女精神成长史的抒写。
书中,有着难掩的童年哀伤,也不乏童年浪漫成分。杜梅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最可贵的是她直面现实人生的真诚和勇气。对童年生活,她既不刻意美化,也不妖魔化。她只想真实地告诉读者:每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处置这种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说,杜梅的小说还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启蒙价值,它激励着孩子们乃至所有成人:缺憾会让一些人更加坚韧不屈,对生命更加充满热忱;但缺憾也会让另一些人终其一生,除了潦倒别无选择。
与杜梅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资源和灵感不同,郝周选择从历史的纵深开掘创作的源泉和题材。他的长篇小说《偷剧本的学徒》,人物个性塑造有血有肉、鲜活灵动。其中,主人公连水的刻画尤为成功,读后给笔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偷剧本的学徒》的故事自然、朴实、生动。作品以连水“偷剧本”为全书的主干,围绕之铺陈抗日战争时期乡村众多底层人物的英雄表现和人生命运。小说将连水为何偷剧本,如何偷剧本,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坎坷曲折,叙述得风生水起、一波三折。
《偷剧本的学徒》带有浓郁的地方民风,是一部植根乡土大地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志文化底蕴。故乡黄梅的山山水水、花草虫鸟,以及黄梅戏、禅宗,各种体现地方风味特色的吃、喝、用、玩等等,在小说中都有独到的展示。
读两位作家的作品让我感到,他们无论在创作思想还是审美艺术上,都以现实主义为主干,夹以浪漫主义情怀。杜梅的作品有一种哀伤色彩、启蒙价值,而郝周的作品有一种乐观精神、英雄情结,两者一阴柔、一阳刚,可谓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两部作品在直面现实苦难、启蒙孩子人生方面,又不谋而合地形成了统一。它们既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童年的“变形记”,也是一代人命运的“写真集”。
两位作者有意识地将儿时记忆、历史故事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纯真”与“深刻”之间的艺术平衡,使小说的审美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小读者们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厚重的历史分量以及启蒙的思想容量,为童书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叙事策略。
杜梅、郝周等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写作,不走流行的玄幻、神魔、穿越等历史虚无主义游戏写作路子,而是基于个体与家族、民族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生活发掘,这已经成为他们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无论杜梅的《青苔街往事》,还是郝周的《偷剧本的学徒》,他们写的都是中国故事,背后承载着人类主题。故事中描写的情感,任何国家的人、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他们将笔触探寻到人性底部,那里有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共通的苦难成长,共通的向往追求,以及共通的善美情怀。
童趣、现实感、永恒价值,是优秀儿童文学的三大要素。杜梅、郝周等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对这三个要素有程度不同的通约和表现,或者说,都或多或少呈现了向这三个美学思想维度靠近的努力。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希望深圳儿童文学作家们紧扣上述三大要素多做思考,狠下功夫,争取更大成就。
2016年5月28日,在深圳儿童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