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儿童文学应传递出力量
(2016-10-07 17:51:38)分类: 杜梅的书 |
杜梅:儿童文学应传递出力量
杜梅
不知不觉,我发现,很容易就能听到、看到和经历到一些很负面的东西。开始,我以为,可能跟我的记者职业有关。可是,当我稍微观察了下,就否定了自己。
比如前几天,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和儿子发生了一点小摩擦,儿子居然握着拳头告诉她:信不信,我从这里跳下去?她说,那一刻,自己简直不敢相信,那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说得话!
生活中,真正跳楼的孩子并不少。前年,朋友15岁的儿子自缢。当我赶到她家,亲眼目睹孩子瘦弱的尸体,被殡仪馆的人抬出去时,我欲哭无泪。
我不明白:这些选择放弃的孩子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可能是这些原因吧,相比较童话世界,我更关注现实社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深深意识到,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要学会从童话世界里吸取真善美的养分,也要学会从现实社会里获得温暖、力量和希望。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如果一个孩子,只能看到童话世界里的美好,无法承受现实社会的冷漠与自私。他是无法真正长大的。
但是,如何呈现,何时呈现现实社会的真相,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是赤裸裸的,社会是什么样,就让孩子们看到什么样。有人认为,应该婉转一些,不要一下呈现出社会的丑恶与冷漠,以免吓到孩子们。也有人认为,应该分级——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慢慢成熟,让孩子们逐步了解、看到,并有所经历。
我的选择是:克制地呈现。也就是刚才说的第三种: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慢慢成熟,让孩子们逐步了解、看到,并有所经历这个社会。
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是在为孩子创作。
我所指的力量,包含着温暖和希望。生命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有了温暖和希望,也就有了一切的可能。
2011年,曹文轩老师曾经如此评价我的《钢是钢 铁是铁》一书:钢性标题下的柔情蜜意,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显得亲密无间。
我这样理解曹老师的话:即便是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即便是非常残酷的实现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柔情蜜意来表达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毕竟,我们的读者是尚未成年的孩子。
文学作品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儿童文学作家,如果缺乏了对孩子的了解和尊重,就很难写出让孩子们喜欢的作品。
究竟是要站着看孩子,还是蹲下来了解孩子,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的姿势怎样,你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生命。
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内心深处一定是悲悯的。悲悯是同情、理解和鼓励。悲悯也是:即使面对一个糟糕透顶的孩子,仍会相信,他有向善的心。
比如说,我在《男孩阿不》里,推出了一个不完美的男孩,他早熟又幼稚,倔强又天真。爱生病,爱记仇,也感恩。如果他有优点,就是,他比别的孩子更早知道: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他的故事,有的有趣,有的无聊。可这就是他的生活啊!他普通的生活里,有快乐,也有烦恼,无论怎样,他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因为温暖,他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什么,否定什么。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他未来的生活,就会有许多美好的可能。
刚出版的《青苔街往事》,则有些沉重。这部作品,我是想表达,每个人的童年(成长),或多或少都是残缺的,要么身体,要么心灵。没有人能幸免。我认为,自己写作时的态度是真诚的,因为真诚,字里行间散发出温暖和亮光(希望)。当我说,这是一部向童年致敬的作品,也就被读者接受并认可了。
文学不是救世主,不可能拯救一切。儿童文学作家的作用,可能就是,尽一己之力,让孩子们看到漆黑的天空,还有星星存在;寒冷的夜晚,炉子里火光未灭;孤独绝望时,有人朝自己走来,并伸出手臂……
每每想到,自己是在做这样的事,就会觉得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