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随笔 |

所谓幸福,就是在饭桌上看到爸妈
杜梅/文
对于家庭,我能想到最美的画面,就是父母跟孩子一起吃饭。
小时候,家教很严。一年四季,天一黑,我必须马上把自己房间的窗帘拉上;夏天,上衣纽扣必须扣到脖子上;除了洗头,头发必须梳整齐;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唧嘴,也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挑菜吃;睡觉前,要把脱下来的衣服叠好;见到客人、长辈,必须立刻站起来问候;不能跟大人顶嘴;作为长女,长年自觉自愿地承担洗碗、扫地、拖地等家务活;小学时,天黑就只能呆在家里;中学后,晚上必须9点前回到家里;倘若“做了犯法的事,不用回家,自己直接去派出所自首”……
生于六十年代,应该很幸运。尽管当时政治斗争很激烈,民风还是很淳朴、社会环境也很干净。我记忆中最坏的事情,也不过是邻里间,为些鸡毛蒜皮的事打上一架,要不就是女人们相互骂出些黄色的话来。而每当这时,爸妈就会用他们那足以杀死人的目光,把我们逼回房间里去。再后来,倘若有人吵架,我们就会自动地回到家里、把大门轻轻合上,哪怕那时,我们正在院子里吃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概是我作为女孩子,最早接受的一个教育。
说到吃饭,应该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吧。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童年时代的两幅生活画面:一是夏日傍晚,依然燠热的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一张并不大的餐桌上,可能就是一碟炒咸菜。但是,全家人,喝粥的喝粥,吃饼的吃饼,大脸小脸上写满了现世安稳;二是大雪纷飞的隆冬,门外飘着雪,堂屋饭桌上冒着热气,那是大白菜炖粉丝的热气!
与围桌而坐的我们相比,桌上的菜肴显得很少,除非节日,春夏秋冬,餐桌上永远不会超过两个菜。然而,从来没有人抱怨过什么,好像我们生来就习惯了。
爸妈古板,永远是一副表情,就连说笑话都绷着。有次,爸爸说了一个笑话,大意是,为什么他这么能干,刚放进锅里的一大块豆腐,里面还是凉的,居然就烂熟了?
我不记得当时弟妹们的表情了,能肯定的是,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爸爸却一脸得意。
爸妈从没有把我和弟妹叫到跟前,严肃地说些什么。
但是,他们会一边吃饭,一边闲闲地说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谁家孩子当兵了,谁家孩子有对象了,谁家孩子跟人打架进了监狱……
有时,他们也说自己单位里的事:谁运气好,升了几级,涨了多少工资,谁运气不好,没升上;或者,谁退休了,谁跟领导干架了……
饭桌似乎成了信息交换站。
因为年纪小,我们只有默默听的份。爸妈说归说,也会不时地从菜碗里夹出一块肉,咬去肥肉,把剩下的瘦肉,放入谁的碗里。
我嘴巴叼,荤菜素菜许多不吃。如果硬逼着吃,就会恶心。爸爸见不得我明明是丫鬟的命,却一副小姐做派,偶尔忍不住就要训斥我。但,往往他刚拉下脸,护犊心切的妈妈就劝住了。
妈妈不许爸爸吃饭的时候骂人。在妈妈看来,吃饭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每个人都应该高兴才是。也因为这个原因,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我们在哪里玩,到点必须回家吃饭。否则,妈妈不会放过我们。
爸妈自己也是这样,除非参加喜宴,或者出差,他们极少有不回家吃饭的时候。
妈妈曾说,只回来睡觉的地方,是旅馆,不是家!
我们家的厨房大师傅是爸爸。爸爸做饭的时候,妈妈通常是在洗衣服。而我和弟弟妹妹们,则每人守着一张写字台做作业。
等到饭香和菜香一起飘进我们的鼻孔时,不用爸爸招呼,我们就知道开饭了。于是,我和弟弟妹妹们,快活的有的搬桌子,有的拿椅子,有的摆碗筷——那种默契,现在想来,依然温暖无比。
曾经有家长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幸福感。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她:让孩子在饭桌上,看到爸爸妈妈!
幸福,是由生活中的一些快乐碎屑组成的。幸福感包含了安全感。对于年幼的孩子,爸爸妈妈在的地方才是家,家,永远是安全的港湾所在。否则,孩子就是住在金子盖的别墅里,也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更不用说幸福的滋味了。对于懵懂无知的孩童,能把握住的幸福和快乐,就是天天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如果有真有天堂,有爸爸妈妈围坐的饭桌,应该就是孩子童年的天堂。
那么,爸爸妈妈们,请回家吃饭吧。别让你的孩子寂寞地长大!
后一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