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孩要“狠养”,带他挑战极限

(2015-03-14 12:44:41)
标签:

育儿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分类: 转载分享
男孩要“狠养”,带他挑战极限

——“中国教师登顶珠峰第一人”的育子故事

 

□ 本报记者 韩宝

 

陈钧钧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名教师, 2009年5月17日上午11时,他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当时,新华网报道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成功登顶珠峰的教师”,有网友称他为“让全国教师感到骄傲的男人”。而我们关注他,是因为其同时是一名父亲,他的登山之路伴随有独特的育子故事。这一路,陈钧钧不但对自己够“狠”,对儿子也够“狠”……

 

儿子是值得“敬畏”的

一面“镜子”

 

在形容自己和天成的关系时,陈钧钧喜欢用“亦父子亦兄弟”“亦师亦友”这两个词,并且,他很享受这种感觉。如果说最初陈钧钧对儿子抱有的是一份责任,是一种爱恋和呵护,到了后来,这种感觉就升华为“敬畏”了。

决定攀登珠峰后,陈钧钧预留了两年的准备时间,当时,陈钧钧把10岁的陈天成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老爸过两年就要爬珠峰了,但我觉得自己的体能不行,我想得到你的帮助。”“老爸,我能帮你什么呢?”陈天成问。陈钧钧回答:“从今天起,老爸每天要跑一万米。我一是希望你能监督我,二是希望你能陪一起我跑。”陈天成想了想,答应了爸爸的请求,这场陪跑坚持了两年。

如今,陈钧钧吐露了他当年邀约儿子共同跑步的真实想法:其实,在儿子面前所做的承诺,不仅只是为了能提醒自己,还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很庆幸,父子俩最终都兑现了各自的承诺。陈钧钧认为,在最在意的人面前,做个承诺,这种承诺会成为一种伟大的信念和力量。

2009年5月17日上午11点,陈钧钧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峰,在随后出版的《在高处与自己相遇》一书中,他记录了在珠峰遇险的一段文字:“当那次下撤遇险,有次摔倒躺在雪坡上时,浑身虚脱无力的我,真想闭上眼睛哪怕睡上一分钟也好。那时,活着的感觉还不如死去舒服。可一闭上眼,就是儿子晃动的脸庞和身影。我心想,如果我死了,家就散了,那会带给他怎样的悲伤呀。一想到这,我就挣扎着爬起来,艰难前行。” 爸爸获得成功的同时,陈天成也在这两年的长跑中收获了许多,不久,他成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

“最初,我对儿子抱有的是一种呵护感和责任心,但随着儿子的长大,随着有过一起跑步、登山等种种经历,我们彼此都在变得更好,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儿子在很多时候能成为我的朋友和老师,我从儿子这面镜子上,不断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因此,我对儿子越来越有一种敬畏感。”陈钧钧说。

 

教育也要懂“设圈套”

 

陈钧钧虽是一个“狠”老爸,但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始终强调顺其自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子;他的教育方式也绝非只有“发狠”,不懂迂回。当家长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但孩子却不情愿做时,“发狠”就不再是好招数了。陈钧钧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的应对办法是收起“狠劲儿”,设一个“圈套”让孩子“钻”。

陈钧钧的心底早早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等孩子高中毕业后送他出国留学,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于是,从陈天成小学二年级开始,陈钧钧就有意让他加强英语学习。不过,当陈钧钧提议可以报名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时,被陈天成一口回绝。

陈钧钧知道,陈天成那时候还不能明白父亲的心意,于是他决定用另一种方法来达成目的。他对儿子说,自己想要去尼泊尔徒步旅行,可是自己的英语水平太烂,他希望儿子初中毕业后能陪他一起去,当他的翻译。有了这个动力,孩子学英语的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而且还是带着一份责任去学习的,于是陈天成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英语辅导课。几年后,当陈钧钧徒步尼泊尔时,陈天成出色地完成了随行翻译的任务。

陈钧钧还回忆说,儿子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在那次尼泊尔徒步旅行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示和提高。记得到达尼泊尔的第一天,刚出飞机场时,儿子与别人交流时,因为缺乏信心和勇气,说话的声音很小。但一路上用到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儿子的胆子渐渐大了。到后来,在路上,只要一碰上老外,陈钧钧就会对陈钧钧说:“老爸,我不管你了,我要去追他们聊天了。”那次徒步的最后一天,父子俩在尼泊尔大街上闲逛,碰到一伙问路的大学生。闲谈中,旁边一位先生问陈钧钧,你儿子今年大几?得知陈天成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生时,那位先生大吃一惊,说,孩子的英语说得那么溜,我还以为他也是大学生呢。这话让陈钧钧无比开心,也暗自为自己在儿子小学二年级那年设下的“圈套”窃喜。

 

三个暑假,三次极限旅行

 

陈钧钧的儿子陈天成目前正在读高二,一直以来,陈钧钧做了很多事,以帮助儿子成长、变得强大。“我对儿子的教育坚持‘狠养’原则。”说到这儿,陈钧钧很自然地谈到了3个暑假的故事,他的“狠”主要体现在带孩子挑战极限旅行中。

 

首次骑行:

儿子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在陈天成小时候,陈钧钧就萌生了来一次父子川藏骑行的念头。直到 2012年,时机终于成熟。那时陈天成l4岁,刚经历过生理发育的第一阶段,长成了1米76的小伙子。那年暑假,父子俩并肩出发,骑行川藏。在后来的记述里,陈钧钧这样写道:“在那个夏天的凄风苦雨中,我与儿子并肩骑行了22天,经历了各种危险、苦难,以及沿途无数美丽风光的洗礼。期间,有争吵,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关心和鼓励,还有快乐和感动。我想,儿子2012年暑期的这段骑行经历,注定会沉淀为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再次出发:

提前7天完成徒步计划

 

2013年暑假,陈钧钧再次带上儿子出发。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世界第10高峰的安娜普尔纳雪山。父子俩在尼泊尔,围绕海拔8090米的雪山,重装徒步了14天,每天行程几十公里,负重30多斤,到达的最高山口为海拔5800米。徒步的第3天,陈天成已经快崩溃了,他对爸爸说:“老爸,太累了,我走不动了,我真想回家看书。”陈钧钧听后,又心疼又欣喜。心疼的是儿子身体的疲累,欣喜的是儿子正在经历的磨难。而这正是陈钧钧对儿子的磨练,也是一个男人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磨练的目的没能达到,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父子俩历时14天完成了这段徒步旅行,比原计划提前了7天。

 

再三挑战:

一狠心,儿子战胜了雪壁

 

2014年暑假,父子俩一起攀登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行程的第3天,他们遇到一处约100米高的雪壁,本来松软且只有四五十度的雪坡陡然变成了将近七十度的坚硬雪壁。攀登时,陈钧钧注意到,儿子每次踢冰时都极其费力,有几次差点滑坠。终于,陈天成崩溃了,双手吊在冰镐上、双膝跪靠在雪壁上,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口吻对陈钧钧说:“老爸,我不行了,我肯定上不去了。”陈钧钧最担心的就是儿子会说这句话。他大声地对儿子说:“陈天成,这时候,谁也救不了你,你只能靠自己了。”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你试着用法式的方法攀登,借助上升器。”说完,陈钧钧硬起心肠,头也不回地向上攀登而去。父亲的“狠心”,激发了陈天成的斗志。短暂休息后,他不再指望,转而专注地攀登,最终成功登顶。

至今,陈钧钧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当时情势真的很危急,下撤同样非常危险。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让儿子觉得,目标是可以放弃的。那一瞬间,我对他说那么狠的话,也是希望他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经历过这份绝望,然后重新上路,成功登顶,这种体验会让孩子有种‘重生’的感觉。”

 

人物档案

陈钧钧安徽马鞍山市人,教育工作者、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曾登顶珠峰及非洲、北美最高峰。出版有纪实图书《永无高处》、《在高处与自己相遇》。

 

原文链接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5-03/13/content_316596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