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集资”奖励学生,是激励还是负担?

(2015-01-27 15:22:43)
标签:

育儿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分类: 转载分享

家长“集资”奖励学生,是激励还是负担?

本报记者 程玉珂

 

事件背景

一个月前,深圳某重点中学初三年级月考后,其中一班级的家委会主动提出一项“成绩进步奖励制度”。该制度要求每位家长每月交“奖励费”200元,用于购买不同面值的书城购书卡,然后根据当月月考成绩,奖励给班级中成绩进步和排名靠前的学生。据悉,这样的奖励制度在该校已有先例,试用的班级中考成绩位列全年级第一。

目前,该班只有两位家长拒绝执行该制度。在家委会、老师轮流劝说下,两位家长坚持不让孩子参加“竞争”,称这样的制度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太大,而且容易让同学关系变“复杂”。其中一位家长认为,“学生们已经很努力了,家长也都看在眼里,再推出这样的制度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而有赞成该制度的家长却说,“家长不应害怕让孩子竞争,如果不在乎成绩,就不应该参加考试。”

不花钱“入股”奖励制的家长看起来“轻松”,却是整个事件中“最难做”的人。“孩子看到自己受了孤立,我们也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安慰他。”其中一位家长指出,虽然没有参加“进步比赛”,孩子已经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落后”了。

 

支持

激励孩子,花点钱值得

关键词:激励、合群

 

这项奖励制度得以最终通过并实行,说明还是获得了该班级大部分家长的支持。许多家长认为,每月200元的费用,不会对家庭开支造成压力,省出一顿饭或一件衣服的钱用于激励孩子,是很值得的。看到爸爸妈妈愿意这样付出,孩子会更加努力,争取进步,把家里付出的钱“挣回来”。这种激励机制,也会让孩子向得到奖励的同学看齐,让学习变得有动力。再说,奖品是购书卡,能激励获奖的孩子去阅读更多的书籍。

大多数家长在支持这项奖励制度的同时表示,如果不参与,就会让孩子显得不合群了。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相反,让孩子看到家长都积极参与他的班级建设,能增强他的集体意识,心态也会变得更积极阳光。

 

反对

把学习变得不纯粹了

关键词:压力、不公平

 

除了该班级中不愿参与奖励制度的两位家长外,受访中,反对这种班级奖励机制的人也占大多数。他们主要认为这种机制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把学习变得不纯粹,毕竟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过别人。有一些孩子的成绩很稳定,虽然不拔尖,但是一直处于中上水平,每次获得的进步空间也不大。这类孩子能享受奖励的机会就很小,这对他们来说多少有点不公平。除非也适当增设适合他们的奖项,让他们也得到鼓励。

同样,家长也会感到压力和不公平。这样等于是把家长也卷入孩子成绩的竞争中,很难再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并且,有很多家长肯定是担心不参与孩子会在班级中遭受排挤,迫于这样的压力,才不得不同意的。

 

声音

如果激励必不可少,家长自费的奖励机制又并非最佳,又有哪些奖励方式会更科学可行?

专家:“奖励”应是为了兴趣而非分数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王教授说,自己曾给论文写得“有水平”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每月一次,目的是鼓励学生“勤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单纯花钱奖励学生的方式不可取,中学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培养兴趣,”他说,比如某学生考试做出了一道难题,老师可以用另一道更发散思维的题目“奖励”他,并告诉他这是给他的“私家难题”,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同时又不会让其他同学不悦。

在一个没有人关注学生兴趣,只看重分数的环境里,家长和老师的任何行动都不会“纯粹”。

 

中学生:采用“基金会”运作模式

 

深圳中学学生杜泽鑫说,“在这个事件中,家长给钱建立奖励机制没有错,但如果奖励的动作太‘明目张胆’,就会给未获得过奖励的学生造成潜在的心理伤害。”他说,因为这些没有领到奖的学生不一定是不够努力的学生,甚至很可能他们感觉自己尽了全力,这种失落和愤愤不平的感觉会更强烈,严重的时候他们就会嫉妒获奖学生。

“最好的做法是,用‘基金会’运作的模式,参考国外大学给奖学金的做法激励学生。”杜泽鑫说,“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只会看到成绩突出的学生有哪些,但不会知道他们具体收到了什么奖励,而这些奖励也会以‘非物质’方式给学生,这样的奖励方式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家委会:“积分制”或许更公平

 

滨海小学家委会副主任王彦形容自己给孩子的奖励,“就像玩游戏时升级经验值,孩子完成一个‘任务’,我按照任务难度奖励孩子不同星级。集齐一定数量的星可换取不同等级的奖励。”王彦认为,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了玩游戏一样的体验感,会刺激其更投入地“升级”自己。

在王彦看来,物质奖励容易“助长虚荣”,这样不仅会让自己的孩子形成了拜金、虚荣的价值观,还会给他周围的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如果这个实行家长自费奖励机制的班级,也能采用“积分制”的办法,也许会更公平,对更多的孩子好。

 

教师:奖励不妨“随机取材”

 

深圳市龙岗区某小学教师杨女士喜欢“随机取材”给学生奖励。上月,杨女士去听了一场演唱会,她把演出发放的几个荧光棒作为给回答出问题的学生的奖励。杨女士说,“随机取材可避免孩子以‘金钱价值’衡量家长、老师的奖励,如果今天送了手机,明天送气球,孩子们就会有比较。”

“低年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满足感,高年级的孩子会对物质提出越来越多要求。”杨女士说,“其中,很大程度都是家长纵容了孩子的欲望。”杨女士表示,家长给孩子任何奖励,都要以自身经济条件为考量,必要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

“给孩子选择奖品也有学问,‘富养’孩子不是指给孩子更多物质享受,而是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审美和情调。”杨女士提醒,选书城购书卡为礼物虽然不错,但是还是很难保证孩子只用来买书,而不是在书城内的其他商店消费。

 

链接

美国家长:“有些事

即使没有回报也必须做”

 

美国人虽然提倡尽早让孩子自立,并且经常用物质补偿孩子的劳动,但你很少看到父母会花钱奖励孩子。因为家长们很清楚,如果孩子们的进步和成绩都通过收到的奖励丰厚程度体现,他们在做对自己或他人有益的事情时也会下意识地索要回报。

因此,比起奖励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更重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马克和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大卫曾做过一组对比试验:分别让两组孩子作画,一组孩子事先被告知活动结束后有奖励,另一组孩子对此不知情。实验结果却是,不知道有奖励的孩子平均作画时间超过了期待奖励的孩子。

有了奖励,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反而减少了。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对奖励的期待会战胜自身的兴趣。而当兴趣不再,一切奖励也没有了意义。奖励实验在戒烟人群的表现也很突出:有奖励的戒烟人群比没有的人群坚持的时间短,而且更容易谎报自己没有抽烟。

这就能够解释为何美国家长不屑于奖励孩子。当面对奖励,孩子们更难享受克服困难或者学习技能的过程,而是加强了渴望,对应该努力的事务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七嘴八舌

@舒shu:我不赞成家长凑钱奖励班级进步的孩子,这显得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干涉太多。一有家长的介入,孩子和同学间的关系会变得不那么纯粹,攀比之心很难避免。

迪迪妈:要给孩子奖励,我更赞成家长各自在私底下给。只要孩子比起以前有进步,就可以奖励,并非一定要和同学比。

@TiTi:家长凑钱奖励班级进步学生,这种方式挺特别的。只要得到了多数家长的同意,而且都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好。

玉琪爸:如果大多数家长都同意了,心里不太愿意的家长也请加入吧,这种奖励方式的好坏暂且不说,让孩子觉得脱离集体就不好了。

 

原文链接

南方教育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