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妈妈的“忽悠经”
(2015-01-13 19:38:32)
标签:
育儿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教育亲子关系 |
分类: 转载分享 |
培训师妈妈的“忽悠经”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 本报记者 程玉珂
孙翠珍是河北唐山一所培训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家庭教育心得的母亲。她常用一些小手段“忽悠”孩子明白大道理,为此,她在培训班中有个外号—— “忽悠班长”。她把塑造人格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目的,而培养人格的方式是“忽悠”儿子和学生进自己的“套”。她说,自己是一名会“忽悠”的培训师妈妈,其中的教育理念大多来自培养儿子璐璐的经验。
“小忽悠”里有“大道理”
今年元旦,孙翠珍选了几种不同档次的糖果作为培训班孩子的新年礼物。那天,有一个迟到的孩子没有领到糖果,孙翠珍要求每个孩子分一块糖果给他,很多孩子把自己不喜欢的糖果给了这个孩子,还告诉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块。”最后,只有一个孩子把比较好的糖果分给了迟到的孩子。孙翠珍问迟到的孩子:“你喜欢这些糖果吗?”孩子摇头。她就对别的孩子说:“既然你们喜欢的是这种糖果,我以后就专门挑它送给你们。”孩子们一听,急了,要求她要送自己留下的糖果。孙翠珍趁机告诉这些孩子,“你们可以把不喜欢的糖果给别人,但不能告诉他,这块糖果是你喜欢的。做人一定要真诚。”
在孙翠珍的教学中,像这样的“忽悠”案例不胜枚举,她常用一些小手段“忽悠”孩子明白大道理。她说,家长和老师学会 “忽悠”,就是学会引导。
一次,孙翠珍打算在培训班上告诉孩子们,不管是谁,只要做错了事情,都需要道歉。但在让孩子们学会道歉前,她准备先告诉他们尊严的重要性。于是,她在布置孩子们做数学题前说:“这些题都是我们练习过的,谁做不出来就要罚款50块钱。”这个“游戏”当场遭到同学们的反对,但她执意要求孩子们必须“受罚”。
做完题,孙翠珍对孩子们说:“做错了就要出钱,如果谁不想出钱,就举手,举手的同学可以不交钱。”有的孩子说宁愿出钱也不举手,有的孩子在思考对策。最后,孙翠珍让没做出题的孩子第二天带50块钱,这时两个女生犹豫着举起了手。
看到有人“上当”,孙翠珍嘿嘿一笑。一个举手的女生马上明白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她哭着跑出了教室。孙翠珍跑出去安慰女孩,“别伤心,老师在和你做游戏。”女生不愿意回教室,说:“太丢人了,我不回去。”最后,孙翠珍在全班面前向孩子道了歉。道歉时,孙翠珍继续引导孩子:“金钱纵然值得珍惜,但和尊严冲突时,也有必要放弃。另外,就算是老师、长辈,做错了事,也要道歉。”一堂课,让孩子们懂得了两个道理。
好家长是“装不会”的家长
教学上的“忽悠”,孙翠珍是从育儿经历上学来的。那时,儿子璐璐还没上小学,识字量就已有1700个。所以,有时给璐璐读故事,孙翠珍会故意读到一半就说自己要去处理一个紧急的事情,等下再读,然后暗中观察儿子的反应。璐璐常常会被故事情节吸引,没等妈妈回来就把故事读完。等儿子看完书,孙翠珍才假装处理完事情,回到他身边,然后装作惊讶地发现儿子把书读完了,并对璐璐说:“妈妈还没看完这个故事,你来给我讲讲好不好?”发现自己知道了妈妈没看完的故事,儿子讲述的时候会充满自信。
孙翠珍还会通过各种方式突出儿子比妈妈能干,让孩子有动力地学习和做事。璐璐初中后对写作不再像以前有兴趣,孙翠珍就故意把杂志编辑的约稿拿给儿子说: “妈妈这期要点评一篇作文,你帮帮妈妈吧,我实在忙不过来了。”璐璐开始是用作业多来搪塞妈妈,后来耐不住孙翠珍的哀求,只能同意。没想到,璐璐帮妈妈写的稿子顺利通过了编辑的审核,他很高兴,孙翠珍借机鼓励他:“等你上了大学,也要尝试写作好不好?”儿子默默接受了她的请求。
“家长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还不会让孩子厌烦。”总结自己如何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孙翠珍的方法就是“装不会”,让儿子给妈妈当老师。
孙翠珍还有一个“奇怪”的原则:儿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她从来不奖励;反倒在孩子考砸了时,她会买东西“奖励”孩子。
一次,得了第一名的璐璐向孙翠珍抱怨:“为什么别的家长会买礼物奖励孩子得了好成绩,你不给我买?”孙翠珍淡定地回答:“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也为你高兴,但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奖励你。”可是一旦璐璐考试发挥失常,孙翠珍就会买各种好吃的东西“奖励”他。璐璐开始也很纳闷,孙翠珍对此解释说:“因为你没有考好已经很伤心了,妈妈买点礼物希望你能开心起来。”就这样,孙翠珍把璐璐“忽悠”得总能很快地调整好心态,面对下次的考试。
当个快乐的“问题孩子”家长
璐璐也并非一直是优秀的,在青春期时,他也当了一段时间的“问题少年”,面对“有问题”的儿子,孙翠珍选择的是快乐陪伴、不断鼓励和积极暗示,直到问题解决。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璐璐对学习变得没有了兴趣。孙翠珍说:“有一年时间,璐璐在学校上课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了期末的最后3个月,他干脆不想上学了。”
孙翠珍几乎没有反对就让儿子“辍学”了。3个月的时间,璐璐每天坐在电脑前玩泡泡卡丁车,“一开始他不会玩,几天以后就玩得很熟练了,白天和别人比赛,下了班我就陪他玩。”下班后,孙翠珍还会买各种好吃的安慰璐璐,告诉他:“不管遇到了多大困难,妈妈都会陪你度过。”深夜,她也陪着儿子熬夜玩游戏,直到儿子睡觉了她才休息。
孙翠珍知道困难时候母亲的状态会对儿子产生很大影响,于是她每天假装开心地守护着璐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妈妈没有在困难面前倒下,你要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要走出来。孙翠珍一方面安抚孩子,一方面和学校积极沟通,协商解决方式。经过努力,璐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段经历对璐璐的成绩影响很大,尽管他花了很多时间弥补落后的课程,可成绩也没有回到最好的状态。孙翠珍后来总结儿子求学期间的波折说:“越是优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青春期会更容易叛逆。当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陪伴。”
人物档案
孙翠珍
从教20多年,,著有多篇儿歌和童话,及家庭教育类书籍《妈妈当好培训师》。
■ 家长和老师学会 “忽悠”,就是学会引导。
■ 家长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 越是优秀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越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陪伴。
阅读原文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5-01/09/content_3118504.htm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 本报记者 程玉珂
孙翠珍是河北唐山一所培训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家庭教育心得的母亲。她常用一些小手段“忽悠”孩子明白大道理,为此,她在培训班中有个外号—— “忽悠班长”。她把塑造人格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目的,而培养人格的方式是“忽悠”儿子和学生进自己的“套”。她说,自己是一名会“忽悠”的培训师妈妈,其中的教育理念大多来自培养儿子璐璐的经验。
“小忽悠”里有“大道理”
今年元旦,孙翠珍选了几种不同档次的糖果作为培训班孩子的新年礼物。那天,有一个迟到的孩子没有领到糖果,孙翠珍要求每个孩子分一块糖果给他,很多孩子把自己不喜欢的糖果给了这个孩子,还告诉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块。”最后,只有一个孩子把比较好的糖果分给了迟到的孩子。孙翠珍问迟到的孩子:“你喜欢这些糖果吗?”孩子摇头。她就对别的孩子说:“既然你们喜欢的是这种糖果,我以后就专门挑它送给你们。”孩子们一听,急了,要求她要送自己留下的糖果。孙翠珍趁机告诉这些孩子,“你们可以把不喜欢的糖果给别人,但不能告诉他,这块糖果是你喜欢的。做人一定要真诚。”
在孙翠珍的教学中,像这样的“忽悠”案例不胜枚举,她常用一些小手段“忽悠”孩子明白大道理。她说,家长和老师学会 “忽悠”,就是学会引导。
一次,孙翠珍打算在培训班上告诉孩子们,不管是谁,只要做错了事情,都需要道歉。但在让孩子们学会道歉前,她准备先告诉他们尊严的重要性。于是,她在布置孩子们做数学题前说:“这些题都是我们练习过的,谁做不出来就要罚款50块钱。”这个“游戏”当场遭到同学们的反对,但她执意要求孩子们必须“受罚”。
做完题,孙翠珍对孩子们说:“做错了就要出钱,如果谁不想出钱,就举手,举手的同学可以不交钱。”有的孩子说宁愿出钱也不举手,有的孩子在思考对策。最后,孙翠珍让没做出题的孩子第二天带50块钱,这时两个女生犹豫着举起了手。
看到有人“上当”,孙翠珍嘿嘿一笑。一个举手的女生马上明白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她哭着跑出了教室。孙翠珍跑出去安慰女孩,“别伤心,老师在和你做游戏。”女生不愿意回教室,说:“太丢人了,我不回去。”最后,孙翠珍在全班面前向孩子道了歉。道歉时,孙翠珍继续引导孩子:“金钱纵然值得珍惜,但和尊严冲突时,也有必要放弃。另外,就算是老师、长辈,做错了事,也要道歉。”一堂课,让孩子们懂得了两个道理。
好家长是“装不会”的家长
教学上的“忽悠”,孙翠珍是从育儿经历上学来的。那时,儿子璐璐还没上小学,识字量就已有1700个。所以,有时给璐璐读故事,孙翠珍会故意读到一半就说自己要去处理一个紧急的事情,等下再读,然后暗中观察儿子的反应。璐璐常常会被故事情节吸引,没等妈妈回来就把故事读完。等儿子看完书,孙翠珍才假装处理完事情,回到他身边,然后装作惊讶地发现儿子把书读完了,并对璐璐说:“妈妈还没看完这个故事,你来给我讲讲好不好?”发现自己知道了妈妈没看完的故事,儿子讲述的时候会充满自信。
孙翠珍还会通过各种方式突出儿子比妈妈能干,让孩子有动力地学习和做事。璐璐初中后对写作不再像以前有兴趣,孙翠珍就故意把杂志编辑的约稿拿给儿子说: “妈妈这期要点评一篇作文,你帮帮妈妈吧,我实在忙不过来了。”璐璐开始是用作业多来搪塞妈妈,后来耐不住孙翠珍的哀求,只能同意。没想到,璐璐帮妈妈写的稿子顺利通过了编辑的审核,他很高兴,孙翠珍借机鼓励他:“等你上了大学,也要尝试写作好不好?”儿子默默接受了她的请求。
“家长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还不会让孩子厌烦。”总结自己如何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孙翠珍的方法就是“装不会”,让儿子给妈妈当老师。
孙翠珍还有一个“奇怪”的原则:儿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她从来不奖励;反倒在孩子考砸了时,她会买东西“奖励”孩子。
一次,得了第一名的璐璐向孙翠珍抱怨:“为什么别的家长会买礼物奖励孩子得了好成绩,你不给我买?”孙翠珍淡定地回答:“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也为你高兴,但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奖励你。”可是一旦璐璐考试发挥失常,孙翠珍就会买各种好吃的东西“奖励”他。璐璐开始也很纳闷,孙翠珍对此解释说:“因为你没有考好已经很伤心了,妈妈买点礼物希望你能开心起来。”就这样,孙翠珍把璐璐“忽悠”得总能很快地调整好心态,面对下次的考试。
当个快乐的“问题孩子”家长
璐璐也并非一直是优秀的,在青春期时,他也当了一段时间的“问题少年”,面对“有问题”的儿子,孙翠珍选择的是快乐陪伴、不断鼓励和积极暗示,直到问题解决。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璐璐对学习变得没有了兴趣。孙翠珍说:“有一年时间,璐璐在学校上课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了期末的最后3个月,他干脆不想上学了。”
孙翠珍几乎没有反对就让儿子“辍学”了。3个月的时间,璐璐每天坐在电脑前玩泡泡卡丁车,“一开始他不会玩,几天以后就玩得很熟练了,白天和别人比赛,下了班我就陪他玩。”下班后,孙翠珍还会买各种好吃的安慰璐璐,告诉他:“不管遇到了多大困难,妈妈都会陪你度过。”深夜,她也陪着儿子熬夜玩游戏,直到儿子睡觉了她才休息。
孙翠珍知道困难时候母亲的状态会对儿子产生很大影响,于是她每天假装开心地守护着璐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妈妈没有在困难面前倒下,你要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要走出来。孙翠珍一方面安抚孩子,一方面和学校积极沟通,协商解决方式。经过努力,璐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段经历对璐璐的成绩影响很大,尽管他花了很多时间弥补落后的课程,可成绩也没有回到最好的状态。孙翠珍后来总结儿子求学期间的波折说:“越是优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青春期会更容易叛逆。当这样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陪伴。”
人物档案
孙翠珍
从教20多年,,著有多篇儿歌和童话,及家庭教育类书籍《妈妈当好培训师》。
■ 家长和老师学会 “忽悠”,就是学会引导。
■ 家长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 越是优秀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越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陪伴。
阅读原文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5-01/09/content_3118504.htm
前一篇:家长指导孩子完成作业的10个必须
后一篇: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