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论“狼爸”还是“奶爸”都不适合孩子

(2015-01-04 19:15:34)
标签:

育儿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教育

分类: 转载分享

无论“狼爸”还是“奶爸”都不适合孩子

《生命时报》
 

  对于孩子来说,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未来获得怎样的成就与地位更为重要。无论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适度和适合都是最重要的原则。

  最近,一位名叫萧百佑的父亲,因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口号一举成名,被网友们称为“中国狼爸”。他的铁腕教育把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均“打”进北大,萧百佑甚至表示:孩子们是民,家长[微博]是主,这才是“民主”的真正涵义。

  无独有偶,在“狼爸”风靡的同时,与之完全相反的“奶爸”又悄然诞生。深圳一名13岁男孩饶家鼎的父亲在发现孩子的数学天赋后,不惜辞掉令人羡慕的金融投资工作,从加拿大回国做“全职奶爸”,全力辅导儿子,孩子也拿下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为了孩子什么方法都愿意试、什么代价都舍得付出。面对如此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面的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孩子。“狼爸”的一味责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督促孩子成长,可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此时孩子内心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痛苦和伤害。孩子迫于压力“敢怒不敢言”,即使将来取得了成功,其目的恐怕也是为了避免疼痛与责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北大”。而“奶爸”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孩子,同样有害无益,因为这样做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他失去了通过自我锻炼而掌握应有生存技能的机会。

  对于孩子来说,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未来获得怎样的成就与地位更为重要。无论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适度和适合都是最重要的原则。在责打孩子的时候要记住,“打”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沟通和教育;在给予关爱的时候也要想到,让孩子经历适当的痛苦也是一种有利于其成长的爱。事实上,家长要做的不过是让孩子自然、快乐地成长,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