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胆量听真话吗?
(2014-11-28 16:45:35)
标签:
育儿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教育亲子关系 |
分类: 家教随笔 |
杜梅/文
( 《花样盛年》2014年12月号)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似乎人人都有一剑封喉的奇招。奇招一出手,绝大多数父母立马崩溃。奇招就是“我不想上学了”。
一个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刚接通,儿子便说“我好忙”,就要挂电话。母亲急了,道:“你怎么连话都不愿跟我说呢?”儿子冷冷地回答:“你不敢听真话,我又不想说假话,我们说什么呢?”
“我不想上学了”就是真话之一。
痛定思痛,母亲回想起许多往事——
三年级时,儿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回家气咻咻地诉苦:做男孩就是吃亏!不想做男孩了吗?她狠狠地批评儿子:没雅量,不像个男人。
六年级时,儿子沮丧地告诉她:他们班的班花很漂亮,他也很喜欢她,可惜她更喜欢别人。她严肃地警告儿子:你还小,不许早恋哦!
初一,儿子开心地告诉她:新来的英语老师很温柔,他特别喜欢上她的课。她用怀疑的眼神瞥了他一眼,说:好好上课!想什么呢?!
高二时,儿子试探着问她:假如他不想上学……,她听了,用死威逼。
……
其实,不敢听真话的父母又岂止是她呢?
正能量这个词,现在使用得非常频繁。朋友圈转发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种心灵鸡汤类的所谓正能量文章。
在正能量的统领下,负能量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或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疫。
我忧虑的是,负能量真的那么可怕吗?平衡的世界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万物因为有阳有阴才和谐。如果一个人活着只能追求正能量,这是不是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还有:如果想要避开负能量,就一定能避开得了吗?
这样的担心并非庸人自扰。在我们周遭,日益长大的孩子,日益与父母疏远!即便能保持正常的亲子沟通,若要像童年那样,与父母畅所欲言,显然是不现实的——两个不同年代成长的人怎么可能思想高度一致?于是,小小年纪的孩子,无师自通地藏起了心事,汇报起学习生活情况来,永远只报喜不报忧。
几乎每个孩子都深知:父母再怎么信誓旦旦,也绝不能说真话!否则,就永无安宁之日。孩子们隐瞒真相的结果是,问题会变得无法自己收拾,最终非父母出面不能解决。而这个时候,一切木已成舟。
孩子们之所以不敢说真话,那是因为,父母不敢听真话!
仅仅是孩子的一句“我不想上学了”,我就听到过多个版本的神回答——多个本版,无一不如临大敌:
版本一:啊!怎么能不想上学?小孩子都得上学!“温柔型”的。
版本二:不上学就给老子滚蛋!就当老子没生你!粗暴型的。
版本三:不上学是不行的!好好上学我给你买什么什么。软硬兼施型的。
版本四:不想上学?我没听错吧?天使型的。
版本五:不想上学?再说一遍!!魔鬼型的。
其实,只要我们客观、仁慈一些,我们就能保持淡定。
比如,我们锻炼好自己的胆识,敢于听孩子说真话。真话里面才有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问题没有好坏。问题来了就解决。孩子没有问题,才是问题。
比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看见孩子面临的真正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表象。难道我们心里真的认为,上学是件好玩愉快的事情吗?如果不是,面对孩子的一句真话、实话,又何必惊慌失措呢?
我孩子也曾经跟我说,不喜欢上学。我说,我也不喜欢,恨死考试了!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她:其实,我还不想上班。可是,我不上班,我们吃什么呢?她想想也就算了。
人生许多时候,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理解。
人生许多时候,情绪会披着问题的外套来捣乱。如果我们当真了,就上当了。心理学认为,情绪没有好坏。微笑能让我们放松心情,眼泪则能让我们的悲伤得到宣泄,其作用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们只接受正能量,孩子就会因为担心父母不能接受负能量,从而对我们实施某种信息屏蔽。如此,我们就难以全面了解孩子,更别说预防某些问题的发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身上的某些负能量,不但祸害不了自己,反倒能救己一命——前提是,父母要敢于面对负能量,也就是愿意听孩子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