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请爱我多一点

(2014-11-03 12:03:49)
标签:

育儿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分类: 家教随笔

妈妈,请爱我多一点

杜梅/

 《花样盛年》2014年11月号

 

职业病吧,一到年底,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盘点”这事。于是设想,也许“二胎”这个词会入选本年度热门关键词。

事实上,“二胎”问题也的确是大家非常关心和时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年轻,甚至不太年轻的妈妈们,如果太长时间没有联系,再见面,都会相互意味深长地打量一番彼此的腹部。

不过,比眼神更过瘾的还是语言的直接交流。于是乎,生,还是不生,便成了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而选择,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去乡村旅行,时常会在斑驳的土墙上发现异常醒目的白底红字标语:只生一个好!

“只生一个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单相思。老百姓还是觉得,两个,甚至更多才是真的好。

现在好了,政策放宽了。

可是,我忍不住地想煞风景:生二胎,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至于吗?不就多生个娃?乐观派一定不以为然。

并非我杞人忧天,可真的只是多生个娃这么简单吗?

先算笔经济账,多年前就有人计算过: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最少要花费七八十万元。如果算上留学什么的,这个数字就要翻番。

有些家庭经济殷实,钱根本不是问题。不过,就算我们刚睡醒也清楚,抚养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钱这么简单。

就说昨天的事,Z先生告诉我,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两岁,小儿子不到半岁。本该很幸福的他,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两岁的女儿“妒忌心”很强,时常表现出爸爸妈妈只爱弟弟的受伤神情。“她那么小,跟她说什么也不明白。我该怎么办?”

放下Z先生的电话,心中许久都放不下那个两岁的小女孩。心里实在疼惜她:那么小的人儿,却又那么敏感。她的爹妈恐怕宁愿她傻傻的、没心没肺地每日吃喝哭笑,而不是满怀心事地看着弟弟抢走了自己的爸妈吧!

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个女儿离家出走的妈妈。女儿已然13岁了,却依然吃6岁弟弟的醋。“无论我怎么做,她始终认为我对弟弟更好。”妈妈叹着气说。

我当然相信她比窦娥还冤。

但我也相信离家出走的女儿的满腹委屈和一腔悲愤!

去年,小石子妈妈无可奈何地告诉我,只要她一回到家,6岁的儿子就会跟两岁的女儿,一人抱住她的一个大腿。大的叫喊着说,妈妈是我的,小的也哭闹着说,妈妈是我的。“抢妈妈”让小石子妈妈精神上不堪重负。

有人宽慰小石子妈妈: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小时认为父母偏心,大了就更不会改变这种认识了。不信,请想想《红楼梦》里几十岁的贾赦是怎么暗讽贾母的吧。

童年时代的伤最难愈合。就算能愈合,也会烙下深深的痕迹。只不过,长大后,你学会了掩饰,或者说,学会了不计较。也许非得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你才能稍稍理解一下父母。可那也只是理解,跟原谅尚有距离。

撇开父母身份,作为一个人,我们理解这种偏爱情结所在:我们喜爱一个人,是因为那个人的某些品质吸引自己,而不是其他。这也意味着,即便有血缘关系,我们也可能因为他的某些特质不被自己接受,潜意思里会故意疏离他。

如此,你或许就会理解,同是自己生的娃,为什么自己会存在偏心——要是你足够坦诚和勇敢的话。

然而,理解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那么做。要知道,作为父母,你可以有两个,甚至更多个孩子。但是,你的每一个孩子,却只有一个妈妈爸爸!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孩子都有权力妒忌自己受到宠爱的兄弟姐妹;每个孩子都有权力,要求父母爱自己多一点!

写到这里,想到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人工智能》:一个孩子命在旦夕,丈夫为了安慰妻子,领养了一个机器人孩子大卫。但是,当那个生病的孩子康复后,大卫就被送走了。此后的两千年,大卫只为了一个梦想生活着:找到妈妈,拥有妈妈心无旁骛的爱,然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最后,大卫的心愿实现了,当他终于跟妈妈重逢——独自拥有妈妈的一切时,他笑得那么幸福——以至我这个妈妈顿时泪如雨下。

父母之爱,于孩子,就是所有,就是唯一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