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儿心中的英雄”
(2014-04-10 07:28:52)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做女儿心中的英雄”
本报记者 何小西
如果回到3年前,杨刚会为幼儿园老师对女儿的评价——“害羞、紧张、胆怯”——担忧好一阵子,但现在,他再也不会为此发愁。3年来,在自己和妻子的悉心努力下,女儿已变得开朗、积极、懂得包容。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为了唤醒女儿心中的这个英雄,杨刚一直用心地做着自己认为是父亲应该做到的平凡事,“我要丰满女儿心目中的英雄父亲形象!”
1
“做女儿心目中
的英雄”
3月20日,朋友告诉杨刚,“2014年磨坊深圳百公里”活动即将举行,问他要不要参加。“要走很久,夜里也不休息。你这体质还是量力而行吧。”朋友怀疑体重只有125斤的他能否坚持,但想到女儿碰到作业中的难题就退缩的情形,他还是决定一试。
“我想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女儿明白什么是困难,以及面对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因为,“在孩子们面前,父母总是习惯表现得很乐观,加之电视、iphone 、Ipad等的包围,孩子几乎对困难已失去感知。”
杨刚把自己想法告诉了妻子和女儿,得到了她们的一致支持。全家人约定好:22日9时在大梅沙集合点汇合。
根据活动规则,这次“百公里徒步”,主要由通往笔架山、梧桐山、华侨城、大梅沙等景点的路程集合而成。“都是上山下山的路,中途有6个签到点。”杨刚中途休息了七八次,实在走不动了,才休息几分钟。不敢多休息,是担心停下来就不想再向前走了,而这会破坏自己与女儿的约定。“如果女儿在集合点看到几万人的大部队,却看不到爸爸,就太失望了。这样,哪还有什么英雄呢!”杨刚笑言。
经过一夜的突击步行和最后3公里的奔跑,杨刚终于在约定时间到达了大梅沙海边栈道。“爸爸!爸爸!我在这里!”女儿边喊边冲进了杨刚的怀里。拥抱和笑容冲去了他满身的疲乏和劳累。
看到爸爸满是豌豆大水泡的双脚,女儿忙着涂药,并用小手帮爸爸按摩大腿。“爸爸,疼吧?”小丫头难过得泪水直转。“宝贝,爸爸现在真的除了疼就是累和困。昨天晚上有10公里的石板路,路极难走。不过,一想到天亮就可以见到你,爸爸就不觉得困难了。爸爸很棒吧?你觉得能做你的英雄吗?”“当然!爸爸是超级英雄!”女儿小鸟般地依偎在爸爸的肩上……
受到杨刚的影响和激励,妻子和女儿随后也加入了徒步活动的行列。“当女儿软软的小手牵着我时,我觉得是那么的温暖和幸福!”
大梅沙到小梅沙那段山路没有阴凉,但女儿硬是顶着烈日,坚持跟爸爸一起走了13公里。这期间,她忍着口渴和肚饿。走到身体极度疲乏时,还学会了欣赏路边的花草,捡拾自己喜欢小玩意,以此来分散自己的劳累感。最后一段路,竟然是和伙伴们笑着闹着冲刺结束的。
生活就是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通过这次“百公里徒步”,杨刚让女儿亲身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的真正含义。
2
“赚钱可以等,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杨刚说,父亲对自己的成长影响很大。教育是传承,他正是看到了父亲的教育方式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才觉得“赚钱可以等,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才果断地决定,一定要“陪”女儿成长。
杨刚的父亲是当地镇上粮站的站长。父亲虽然官职不大,但却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才子——一手毛笔小楷写得飘逸灵动,也熟谙儒家经典。
杨刚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次吃完晚饭后,父亲便会拖过一个小凳子,借着煤油灯的微弱亮光,给他读《岳飞传》、《杨家将》、《孔子》、《孟子》等书。其中,“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的故事,杨刚至今记忆犹新。他感概道:“如果自己现在有点成绩的话,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影响。”
杨刚坦言,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不可取之处。相对同龄人,他的身体比较瘦弱,这跟他年少时没干过体力活、缺乏锻炼有关。由于兄弟姐妹众多,作为6个孩子中的“老小”,杨刚基本没有干过稍重点的家务活。 “我的任务就是专心读书。”
原以为,生活可以永远如此平静下去。岂料有一天,父亲突然病逝了。“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此后,杨刚开始学着独立面对和处理一切事情。他发现,当他能独立面对困难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3
“唯有希望
能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自己的成长经历警醒了杨刚,在教育女儿时,杨刚格外注重培养女儿团队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年,女儿上一年级。如何与同桌相处,成为她最先碰到的难题。同桌男孩的不良学习习惯颇让女儿烦恼:喜欢打人,不讲卫生,上课不拿书本……杨刚告诉她,“如果下次上课之前,他还没有拿出书本,你就替他拿出来。”令女儿没想到的是,当她帮同桌从抽屉里拿了几次之后,同桌就主动自己拿书本了。男孩的这一变化让女儿开心不已,这也让她认识到,当别人做得不好时,仅仅生气是没有用的。
还有一个可喜的转变:现在女儿每天和父母分享的都是学校和班级有趣逗乐的事情,或者是同桌的优点:“我的同桌跑步很快”、“今天,同桌帮我扭开了水杯”……“这个世界没有坏孩子,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杨刚如此告诫女儿。他相信,这些正能量能不断地给女儿带来成长的养分。
不过,这种方式也遭遇过挑战。一次,女儿回家说,新同桌喜欢打人,还喜欢骂脏话。杨刚告诉女儿:“碰到这种情况,你首先应该自己想办法。”可是,看到女儿满腹委屈、无助的样子,他实在不忍心,就找到男孩的父母,建议他们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言行,引导孩子们友好相处。意外的是,男孩父母竟以“我问过我儿子了,是你女儿非要和我的儿子一起玩”狠狠地回击了他。
杨刚苦笑道:“理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不希望孩子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周围的人。因为,这样会妨碍他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每个人在认知层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人的确很难沟通。”
面对这种情况,杨刚只能告诉女儿,离这样的孩子远一点。同时,他依然会告诉女儿,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需要时间来了解。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如此耐心地教导女儿,就是想给她信心和希望,“唯有希望能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4
“真正的爱,是放手”
随着女儿的慢慢长大,杨刚越来越觉得,教育子女其实是一个双向教育的过程。只要你用心了,你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因为,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问题的投射。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他会通过书籍和网络来学习育儿知识,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和思想境界。而现在的他,也越来越平心静气了。无论问题多大,他会先让自己冷静,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与女儿沟通。
有一次,女儿做作业时,不时地拨弄自己的头发。女儿的举动,让杨刚很不满。他最反感做事态度不认真。于是,他严厉地批评了女儿。可等他问清缘由,他又为自己的严厉态度懊恼不已。原来,女儿不时拨弄头发,是由于头发未戴发夹,只要一低头写字,刚洗未干的头发就会滑下来,女儿不得不一次次地把头发拨弄回去。
杨刚的另一个体会是,父母要多跟孩子表达爱意,有什么不满意,及时沟通。他的理由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和内敛,疏于对自己的孩子直接表达爱,这导致许多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他认为,父母如能真诚地对孩子表达爱,就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才会在第一时间里想到你,向你求助,与你沟通,就会出现1+1大于2的无限能量。
而现状是,父母不习惯或从不向孩子表达爱,孩子对父母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会,所以,造成许多亲子关系疏远。
“真正的爱,是放手。”杨刚说,他不会逼迫女儿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如果女儿成为了一个孝顺、善良,自食其力,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人,就证明了他教育的成功。他希望,“16岁就放手让女儿自由自在地成长。”
记者问,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他会送女儿什么礼物时,杨刚笑说,自己会拉着她的手,充满信心地对她说几句话:“宝贝,你长大了。走自己的路吧!你可以的!爸爸相信你,如同相信自己!”